分享更多
字体:

胡国堂 张富生:吉水县新农村建设“三新三好”模式的探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15:06 来源: 财政部网站

  江西吉水县财政局 胡国堂、张富生

  素有“赣中粮仓”美誉的吉水县,是江南较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该县着力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长期任务,以“三新三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和实现环境卫生好、社会事业好、村级班子好)为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目标落实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连续五年获得省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形成了吉水新农村建设特有的“三新三好”模式。

  一、吉水新农村建设“三新三好”模式的主要成效

  吉水县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探索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结合区位特点和村点实际,提出了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和实现环境卫生好、社会事业好、村级班子好的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六年来“三新三好”的铿锵号角,唤醒了沉睡的大山,奏响起万舟竞航的华美乐章,涌现了文峰炉下和低坪、水南水北和上车、乌江果树园和路下、黄桥功德坑新村、醪桥元石、八都芒湖、尚贤华山、冠山坛头等50多个精品示范村。

  一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2.03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直接统筹资金7388.2万元,衔接统筹资金3756.58万元,农民自筹5500万元,乡镇、村集体及部门单位帮扶、社会捐赠等资金达3710.3万元),进行了523个村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新修通村水泥路858.42公里,改水22183户,改厕21429户,拆除旧房28.1万平方米,新建房屋50.9万平方米,“三绿”植树187万株。

  二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制定了吉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优质稻、蔬菜、鸭鹅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先进)社3家、市级优秀合作社8家;全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8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形成了以八都工业园江西省吉水八都板鸭有限公司为中心的板鸭加工基地、文峰白鹅良种场为重点的肉鹅加工基地、城西工业园江西萧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鸡蛋生产加工基地的畜禽加工产业群;以一品郞为重心的蔬菜加工基地和螺田生姜大蒜生产加工基地的蔬菜加工产业群;以江西金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的大米加工产业群。

  三是村风民风显著好转。各新农村建设点按要求组建“一组两会”,有效实现了村民自己建设社区、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完善社区的既定目标。硬件建设上,各村点建有文体活动室、农家便民超市、休闲健身场所、文化宣传长廊、医疗卫生室等社区活动设施;管理机制上,广泛开展“最清洁户”、“文明户”、“好媳妇”评选活动,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建立了《村规民约》和卫生清洁、自来水管护等新农村管护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村点农民业余剧团精心编排了《因大失小》、《家有老爸》、《假报喜》、《受气包》、《廉政村长》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以宣传农村和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表演节目,展示新农村建设喜人景象及新时期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四是干群关系大为改善。县四套班子领导亲自挂乡蹲村,并向每个新农村建设点派驻部门单位帮扶工作组。各乡镇除主要领导、新农村建设分管领导必须主抓一个村点外,每个村点均派出党政班子成员分管主抓,乡镇党委、政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抓者和责任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了整村推进的态势,村党支部、村委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提高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群众“我要建”的主体意识、组织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中发挥着引领指导作用。新农村建设为基层干部提供了为农服务的切入点,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就象自家搞建设一样全身心投入,群众视干部如同自家人一样。

  二、吉水新农村建设“三新三好”模式的主要做法

  1、坚持政府主导新机制,破解干部不作为的难题。

  政府主导作用就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整套政策支持和建立保障体系。在新农村建设初期,该县的一些干部认为建设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事,投入大、收效慢、工作难度大,存在消极应付、能拖就拖的心理。针对这种现象,该县组织了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前往外地参观学习,回县后召开了副科级以上干部动员大会,依靠政府强有力的行政体系,统一干部思想、强化工作职责。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实行县委常委、副县长、农工部长“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将县新村办定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4人,与农工部合署办公,县财政每年解决20万元办公经费。安排所有县级领导每人抓一个试点村,县直所有单位都落实了帮扶试点村任务,每个试点村都有县乡工作组驻村帮扶。二是理清工作思路。出台《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以“三清四改五化”为切入点,以“三新三好”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县新村办把各职能部门的所有服务内容列成清单,让农民可以点单服务。农业、林业、水利、住建、交通等职能部门各派出了一个技术指导组,在全县巡回指导,并公布了一个业务指导电话,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的难题,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章可循,有求必应。三是严格督促检查。县委、县政府要求驻村工作组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使工作组尽快到位,沉下去抓落实,县里多次组织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的督查组对试点村建设进度、工作组工作作风、乡镇和挂点单位帮扶情况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在全县营造了你追我干的浓厚建设氛围。四是硬化激励措施。县委、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对乡镇、县直单位年度目标考评,对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大的乡镇和县直单位进行奖励,对“三改”工程量大、进度快、成效明显的试点村进行奖补。

  2、坚持农民主体新思路,破解群众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一是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每年4月份,都要组织全县所有试点村理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让他们亲自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一些农民观念因此得到改变。对全县所有试点村进行了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并将规划出来的村庄图样放大,悬挂在村口,让农民直观了解新农村建成后的样子,激发起农民参与建设家园的热情。在县电视台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滚动播出各试点村的建设情况,通过编发《吉水新农村建设》简报,及时通报进度,各试点村之间相互叫劲,你争我赶,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工作潜能全部引导到新农村建设上来。二是发挥理事会的创造性。各试点村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代表会,完善了村民议事制度和《村规民约》。在给予理事会领导本村新农村建设权力的同时,对理事会的议事程序进行规范,凡是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筹资投劳、拆迁建设等重大事情,都必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或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人员通过,以确保民主得以充分发扬、民意得以真实反映。三是提高农民建设和维护新农村的自觉性。实施“阳光工程”和“一村一名村官大学生”活动,提高农民致富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本领;积极开展“文明户”、“最清洁户”、“好媳妇”等创评活动,开展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活动,引导农民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弘扬社会主义新风貌。

  3、坚持因地制宜新视野,破解无序推进的难题。

  一是选点坚持“五优先、三同意、一不搞”原则。即“五优先”:村民积极性高、筹集到位早的村庄优先,“一片二线”和乡镇集镇、中心村、移民村优先,产业基础好、“一村一品”发展较好的村庄优先,整合涉农项目实施多的村庄优先,农村清洁工程开展较好的村庄优先。“三同意”:备选基础村有90%以上、中心村有85%以上的村民同意改水、改厕、改路等项目分类建设,所有农户同意筹资投劳(户均筹资2000元以上),同意按村庄整治规划拆迁,并在《吉水县申报新农村建设点“群众三同意”签名表》签名认可。“一不搞”: 20户以下的自然村不能作一个村点单位申报。符合选点就的村点进入预选村点库,再按省新村办“九步法”逐级申报。二是实行新农村建设保证金制度。为防止少数村点不按要求开展新农村建设,导致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绿化等项目建设任务不达标,该县各村选点申报时,按每个建设点先筹集1万元,由乡镇负责收缴,统一存入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年底该村点全面完成“三清三改”和“三绿一处理”任务,“一村一品”产业逐步形成后,经县新村办组织考核验收合格,方可退回保证金,考核验收不合格的,所交保证金不予退还,转为其它先进村点的奖补资金。三是项目建设按“五先五后”程序操作。为防止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该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摸索总结出“五先五后”建设程序,即:先规划后建设;先“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等)后“四改”(改水、改厕、改房、改路等);先改水后改厕;先挖下水道、化粪池、沼气池、沤肥窖,再修村道巷道;先完成“三清四改”,再搞村庄绿化、建休闲场所和宣传长廊等。

  4、坚持多元筹资新途径,破解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新农村建设,筹资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对吉水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而言,更是难上难,该县坚持多元筹资,有效解决了资金缺口。一是财政给。省市县三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统筹资金投入达到了7388.2万元,且逐年增加。另外,乡镇支持资金424.1万元,村集体投入1540.5万元。二是农民集。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动农民自发筹资投劳。该县通过理事会的积极运作,依靠发挥“压水井”原理,以直接统筹资金为“引水”,引来群众自筹资金5500多万元,文峰镇炉下、八都镇茫湖、冠山乡坛头、水南水北下簇等试点村户均投入超过1万元。三是项目捆。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整村推进,做到了各部门资金安排与新农村试点村规划尽量一致,防止了部门资金“单兵推进”、乱撒胡椒面、效益不高状况,全县共捆绑涉农资金达3756.58万元。四是社会捐。广泛发动社会募捐,鼓励在外务工、经商、工作的各界人士情系家乡,捐资捐物帮助家乡建设新农村,全县县直部门单位及广大干部职工与农民心连心,纷纷慷慨捐款,共募集新农村建设资金1745.7万元。

  每年选点时,该县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向省市递交县级新农村建设资金配套承诺书,确保了县级财政配套资金3月底前全部足额进入专户。为了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该县出台《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资金使用及票据管理要求,新农村建设资金报帐、审批规范,六年来未出现一起挪用、侵占等违纪事件。一是实行项目验收拨付制。改水改厕、“三绿一处理”、“一村一品”产业培植等项目建设资金实行验收拨付制,做到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一项拨付一项资金,不合格的缓拨资金,直到整改到位、完成建设任务后拨付到位。二是建立进度拨付制。直接统筹资金依照整治建设进度按5:3:2分三次拨付,选点后拨付6万元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后续资金需根据施工进度(以工作督查为准)拨付,进度快的先拨,进度慢的缓拨,充分发挥了资金拨付“杠杆”作用,有效推进了建设进度。三是实行县乡报账“双轨制”。 在全县各村点普遍实行乡级报账制,由村点理事会安排专人管理账目,到乡镇经管站报账。对报账不及时、资金管理不规范的乡镇实行县级报账制,村点按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后,由理事会填写资金报账申请单,并附费用支出明细表及合法有效的报账凭据,由经办人、理事长、村委会、乡(镇)相关领导签字,报县新村办审核签署意见后,并由县新村办进行明细核算、做账,做到报账手续齐全、凭据合法、会计处理规范,报账凭证、账簿由县新村办负责管理。

  5、坚持生产发展新载体,破解农民增收缓慢的难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是关键,富民是核心。该县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一是规划先行。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了《吉水县农业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力求形成区域明显、特色突出的“集群”、“块状”产业发展格局,优质稻、蔬菜、鸭鹅三大主导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八都板鸭为中心的北路片鸭鹅产业群,以乌江果树园蔬菜为中心的永吉线蔬菜产业群,以螺田冠山为中心的生姜大蒜产业群,以杨家山为中心的水南腐竹产业群,以水南水北为中心的南德温牛产业群应运而生。二是示范引路。通过农业产业培训和引导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点农民“一村一品”收入大大增加,涌现出一大批示范村点和示范大户。乌江镇果树园村,户均种植4亩蔬菜,每户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小康村,是“一村一品”的典范;文峰镇低坪村,在刘豆生的带领下,引进维多利亚、兰黑宝、夏黑等新品种,带动20多户群众发展葡萄面积达500多亩,同时带动周边村群众种植葡萄1200多亩,该村依托樱桃鸭养殖基地、葡萄种植基地和特色水产基地,优化产业结构,“主攻樱桃鸭、葡萄产业,改造果业,提升渔业”,形成了水里养鱼、水面养鸭、岸上种果的综合立体养殖模式。三是企业拉动。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举全县之力把优质稻、蔬菜、鸭鹅三大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和发展,县财政每年预算不少于1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三大产业发展,扶持出了八都板鸭集团、金田粮油集团、萧翔农业等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拉动下,农户按企业订单生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