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和浮游生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5 01:3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自6月8日起,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被认为是“稳增长”在货币政策上的一个体现。同日起,央行还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调整被普遍视为放开浮动区间、迈向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在笔者看来,央行的这次下调,还起到了对财富分配进行调整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就是“削有余以补不足”,压缩金融机构的息差空间,回补失血过多的实体经济。
对金融机构来说,息差收窄和存款流失,眼前确实会产生阵痛。但从长远看,唯有实体经济健康,金融机构的盈利才有真实依托。如果实体经济气喘吁吁,而金融机构的报表利润依然非常好看,那只有一个原因,坏账被以各种方式延后,灾难缓期执行。
几年前,美国“债券大王”格罗斯(Bill Gross)曾提出“浮游生物理论”(The Plankton Theory),指出大鲸鱼也必须依赖大海里无数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在华尔街的食物链里,美联储及其成员银行是鲸鱼,那些通过货币市场基金赚取万分之一回报的小投资者是浮游生物。拿资本与劳工比较,“那幸运的1%人口所得到的利润与报酬(包括金融界及非金融界),远胜余下99%人口的工资;而且两者的失衡情况跟资本食物链一样严重扭曲”。
格罗斯指出,“在现今经济社会中,鲸鱼级的人物主要都活跃于金融市场这个大海。在世界顶尖的1%人口中,像乔布斯及盖茨等发明家可谓极之稀少,情况就如要在鲨鱼群里发现巨型墨鱼一样渺茫;这是因为这1%人口大多以财技为生,并非依赖发明”。但是,当所有鱼类及哺乳动物都面临日益严峻的风险时,鲸鱼虽然暂无绝种之虞,生存环境也越变越坏。道理很简单,在那个信贷过度扩张、由鲸鱼主导而非由浮游生物主导的大海里,大大小小的鲸鱼们是靠提高浮游生物们的负债而成长,假如浮游生物们累得背不起债,变成“一缸低回报的鱼类”,鲸鱼们也就没有能力再进行“杠杆化”了。
鲸鱼和浮游生物的比喻有些冷酷,那么不妨用中国的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谈到金融机构的长生之道,这两句话都很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