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医院或年内开业 民资办医院玻璃门待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4:2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刘涌
十三年过去了。
位于北京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地区的北大国际医院工地上,终于出现了红条幅,上书:庆祝主体楼封顶。
北大国际医院筹建方面一位人士透露,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医院就能开业。作为社会办医的样本,北大国际医院在北京蹒跚起步13年,终于要迎来开门办医的一天。
“准生证”来之不易
2003年1月,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方正集团、北大资源各占30%的股份,北京大学占40%的股份,全面运作这家医院的筹备工作。
包括王德炳、陈章良、韩启德、张维迎等,都先后执掌这家公司。2003年6月,王杉上任,成为第五任董事长。当时的王杉还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并兼任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
王杉认为,按照当时国内8-11%的税率,办营利性医院几乎不具有可能性,而且刚刚参加过的一期国际院长培训班也让王杉看到,社会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2003年9月,北京市卫生局做出了同意建立北大国际医院的批复。医院定性为“非营利综合医疗机构”,投资总额285035万元,地址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二期内。
拿到卫生局的批复,王杉对医院的前景已颇为乐观,加上当时融资问题尚未显现,一座国际性医院似乎就在眼前。不过,在获得北京市发改委批准立项之前,王杉还需要继续奔波两年去盖上40多个图章。
“实际上,北大国际医院是得到了北京市各部门的支持的,但这事儿难在哪儿呢?当时没有政策依据。”王杉说。
获得北京市卫生局批复后,北大和协和一起给北京市发改委打报告请求立项。北京市发改委非常清楚这两个项目的重要性,但对自己无权做出批准也显得有些无奈:北大和协和的归属关系隶属中央;而且市发改委审批医院项目的权限一般在5亿以下。
北大国际医院或年内开业 民资办医院“玻璃门”待破
随后,王杉又接连找到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两家部委的回复也很坦率。
卫生部表示自己在项目审批中只参与发表意见,没有审批权。国家发改委则表示,这类项目的审批权确实在他们手里,但问题是,国家批复的医院项目从来都是财政投资建设的医院,社会资本办医院的审批还没有政策依据。
2004年7月19日,王杉记得那天他看到了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改变北大国际医院的命运。决定提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将原来的政府审批分成了审批、核准和备案三类。
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大学城、医学城及其他园区性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但“其他社会事业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这份文件不仅意味着社会资本办医找到了政策依据,而且北大国际医院项目的审批权由中央下放到了北京市发改委的手中。
2005年4月8日,王杉终于从北京市发改委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审批文件。“当时发改委的人还特别好,特意把审批文件给我多印了几份。”大概特别珍贵的东西,总是希望能多一些。
但不要忘了,政府仅是同意建这家医院,却不会投一分钱。北京发改委的批复中明确写到,项目投资全部由北京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自筹解决。同“准生证”一样,那时办医院的“奶粉钱”亦来之不易。
争议产业链模式
通常情况下,非营利医疗机构具有社会公益性,成功的企业投资建设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给自己的公众形象加分。这种认识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已经比较普遍。
“医院是公益事业,成功财团是回馈社会,并经营形象才设立非营利医院。”一位来自台湾的医院院长对记者说,“而且投资我们医院的集团内部,已有多家公司拥有了医疗产品。”
企业在投资医院的同时,亦投资相关的医疗产业并据此获益,这看上去像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思路。王杉把这种形式总结为产业链经营,他当时和方正集团CEO李友、国际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丽三个人在我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地考察后,最终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事实上,自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成立以来,先后收购了西南合成、大新药业等公司,并成立医药研究院等。公司现在已经形成了医疗产业和医药产业两大产业板块。只不过此时格局更为明确。作为五大产业布局之一的医疗产业,方正集团在描述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时,将其定性为“拥有医疗医药全健康产业链的控股集团”。
北大国际医院集团“以北大国际医院项目为发展核心战略平台”,并“拥有集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医疗信息化、健康管理、医院后勤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医疗产业集群和集医药研发、医药制造、医药营销为一体的医药产业集群”。
当前,产业链式的经营思路已获得相当多的认可。国内投资医疗产业链的医药集团已不止方正一家,还有包括中信、华润、华夏、凤凰等。
“我们两三年前就已经看好国内的医疗市场,而且相信随着医改的推进这个市场会不断扩张。”华夏医疗集团副总裁蒋涛对记者说。这些医疗集团大都整合了医疗服务、医药产业、投资管理、信息产业等医药相关产业。“你可以想象,当医疗集团控制的医院足够多,其所形成的药品采购规模会很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医疗集团投资的医疗机构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而方正投资建设的则是非营利医疗机构,由于不能分红的限制而显得更为复杂。尽管方正与北大校方达成了明确的协议,但企业直接投资非营利医院的形式仍然引起质疑。
当初韩启德在方正接手北大国际医院时,就曾经直接表达了他的疑虑:作为营利性的企业会不会利用医院来赚钱。
“这确实很难让人不去怀疑企业会利用医院从中谋利。而且即便是通过相关产业的经营来获取收益,确保营利产业与非营利医院之间界限清晰是很困难的。”一位来自香港的医院管理研究学者指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也提到:“许多发达国家有着宗教和慈善事业的传统,而不是由企业来投资办非医疗性的医疗机构。国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是通过捐款,而不是通过采取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结合在一起,来发展非营利性医疗的。”
不过,针对公立医院占据主体地位、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现行的医改政策重点仍是在鼓励社会资本能够更多地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并且发展壮大。
医改“十二五”规划提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而且“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就在不久前卫生部为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而新下发的通知当中,甚至明确取消了原有的一些限制措施,提出社会资本可以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春天还有多远
进入2012年,随着主体工程的完工,北大国际医院为了“开张”的筹备工作也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
人才是首位的。即使依托北大及六家附属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也早早开始着手培养和吸引人才。早在两年前,北大国际医院就与不少医专院校签订协议,为自己定向培养医护人员。但这个问题仍显得棘手。
“我自己曾经直接参与过面向1000人左右的调研,有编制和没有编制对薪酬待遇的期望值相差3到5倍之多。求职者看重的不仅仅是钱多少的问题,有些人可能更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身兼两家不同性质医院的管理者,王杉对此看得非常清楚。
北大国际医院也在一份材料当中,总结了作为社会资本筹建的医院所面临的困难,包括人才瓶颈、医院评级和设备购置、高端医疗服务的财税政策等等。
不过,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各方对社会资本办医的认识越来越趋向一致并有更多积极的政策出台。比如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评级问题,卫生部近期也是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对未定级的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规定尽快完成定级工作。
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而言,其所能购置的设备并不一样。像北大国际医院这种瞄准国际水准的医院,医疗设备配置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这还仅是社会资本办医所遇政策问题的冰山一角,还有诸如土地、税收、医保、价格政策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今年2月份,北京市公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十八条”),提出了十八条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在解读这份文件时指出,十八条突出了三个原则:对社会办医一视同仁、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做大做强、支持促进和规范监督并重。
韩晓芳认为,社会资本办医有利于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市场竞争,培育壮大医疗服务产业等。而政府可以通过够买服务的方式,向老百姓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北京市十八条的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布,便引来诸多积极评价。而有了多年筹建社会办非营利医院的经历,王杉对这份征求意见稿颇有感触。
“这是非常好的。就我们当初筹建来讲,不是允许或不允许的问题,而是连政策依据都没有。而现在对社会办医提出了这么多的支持政策,当然是非常让人欣慰的。”王杉说,“我更加期待和关注的是后续实施细则的制定。因为具体到各个执行部门,最需要的就是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据。”
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北京十八条的最终公布能够真正打破社会办医的“玻璃门”。而近一段时间,包括卫生部在内的中央各部委密集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社会投资领域暖风劲吹。对于众多在医疗市场门外徘徊许久的社会资本而言,春天可能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