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5:19 来源: 经济日报2012年6月6日,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玉树县结古镇扎曲河畔,“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开工仪式,引来成百上千的乡亲驻足观看。
国家电网青海电力公司总经理王宏志介绍,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330千伏输变电工程,该工程是继青藏联网、青新联网工程之后的又一条造福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的“光明天路”,将改写玉树孤网运行的历史。
“感谢国家为我们花这么多钱建这个大工程,以后家里不再停电了,我每天早上都能烧茶喝了,生活比地震前更好了。”当地60岁的藏族老人才古显得特别高兴。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相继建成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网络。不仅为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已累计为509万无电人口解决了通电问题,并且以2010年西藏实现‘户户通电’为标志,在经营范围内基本解决了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孙吉昌说。
2003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3.9亿千瓦,到2011年底已经发展到10.6亿千瓦,电网输送“最后一公里”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同样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全国交通系统近年来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已成为一项“惠民工程”和受广大百姓欢迎的“德政工程”,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有路走、有车坐。
截至目前,我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50万公里,东部和中部“村村通”公路目标已经实现,西部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国加速编织立体交通网,我国公路、水路、民航均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热潮,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陆海空条条大道畅通,基本满足了百姓出行需求。”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说。
不仅仅是公路、水路、民航在大步前进,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近年来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列车不断提速,高铁从无到有,为人民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还拉动了钢铁、水泥等产业,增加了就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带动作用。
每逢周末,天津茶馆里的相声总是异常火爆。能容纳300多位观众的天津名流茶馆不仅常常爆满,晚来的客人还得加座。这些听众里,不仅有天津本地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北京的相声迷。
“早上来、晚上走,坐京津城际高铁只要半个小时,周末来天津吃点小吃,听听相声,太方便了。”经常来往于京津两地的北京居民莫春鹏告诉记者。
近年来,京津城际高铁、京沪高铁、武广高铁相继建成通车,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打造出一个个高铁生活圈和高铁经济圈。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尺,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说。
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那么在广袤的乡村,农田水利设施就是一条条“毛细血管”,关系到农产品的丰产丰收和农民的日常生活。
在宁夏永宁县小任果业公司生产基地,田间地头铺满了一根根拇指粗的滴灌水管。公司董事长任爱民说,基地的滴灌设施运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控制滴灌流量和速度,不仅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更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2006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拟用10年时间解决全国3.23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经解决了2.66亿农村居民和146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目前,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5亿亩,居世界首位,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1亿亩。在占耕地面积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水利部部长陈雷说。
文/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