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技术将取代人类大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8:35 来源: 华夏时报

  徐丽

  在我看来,也许《The Technium——技术之神》这个书名更适合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技术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敬畏。它先于文明出现,甚至肇始于宇宙诞生之初,它创造一切,又改变一切,涵盖过去、现在和遥远的未来。

  而关于Technium这个词的译法,尽管在《科技想要什么》和本书里将其译为“技术元素”,我还是更倾向于将其译为“技术生态”,或者另一个更时尚的名字——技娘,即技术之母。豆瓣有豆娘,百度有度娘,意思嘛,你懂的。

  描述的未来其实并不遥远

  这不仅是一本技术极客才看的书,你我这些对未来还有憧憬和期待的普通人都值得一看。它所描述的未来其实并不遥远,有些是当下已经存在的,所谓“Present Future”。有些是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所谓“Near Future”,我们,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下下一代,没准儿都会经历。这可以算作一次时空穿越之旅,是今天的我们与未来的我们、当前一代与未来后代的隔空对话。

  与激进的技术主义者比起来,KK要温和许多,他所认为的技术的奇点时刻是计算机拥有人类大脑计算能力的时刻,他将梅斯和加罗的发现总结为“梅斯―加罗定律”,将奇点时刻的预测与预测者个人联系起来,与当下联系起来,依稀又闪耀着麦克卢汉“后视镜”思想的智慧之光。在他们看来,过去将光影投射到现在,而现在又将光影投射到未来。

  这是一个连接的时代。从统一体机器(One Machine)到自我跟踪(Self-track),从外到内,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作为《连线》一代的先驱和呐喊者,KK一定对此有特别的感触。才不过30年,有线的连接便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连接技术所取代,它是有线与无线更加复杂深刻的智能融合,它将把世界融为一体。许多数年前还与世隔绝的所谓世外桃源,一下子就被纳入了文明社会,在从前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生活交集的人,通过各种社交网络,不论是基于真实生活圈的还是本地签到式的,抑或基于兴趣的,一下子就有了某种比面对面交往更加深刻广泛的联系,就像克莱·舍基(Clay Shirkey)所感叹的“ 大家都来了(Everybody Comes)”!天知道他们能做出什么事来!

  这是一个连接的时代。拜个人信息流跟踪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所赐,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对自己有如此深入的了解。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或者更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我们甚至愿意放弃部分隐私权,将自己置于某个搜索引擎或推荐引擎的透明监视之下,只要它是善意的,只要自己对此有控制权。KK把这比作“小镇居民彼此公平透明的监督”。

  这是一个技术进步继续以指数级速度向前飞奔的时代,尽管似乎暂时没有像上世纪相对论出现时那样高歌猛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技术进步的乐观主义者,他看到技术天平的积极倾向,他拥抱信息对称的对称性技术,他时时流露出一种技术之爱,并且把这种技术之爱作为生活、创意、创新乃至技术进步所应有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他赞赏阿米什人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敢于尝试,不轻易否定,只要坚持自己的生活价值底线。

  也是一本关于创新的书

  这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创新的书。

  乔布斯,创新奇才,是把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亘古未有第一人。他对创新的敏锐嗅觉和巨大的商业成功吸引了众多跟随者和模仿者。然而这其中成功者寥寥,更多的是殉葬者。我的创意超级棒,我的产品没得挑,我不仅看孙子兵法博弈论,我还把长尾理论研究了个透,我懂得避开狮子老虎发掘自己的小天地,与自己商业生态链里的其他物种和谐共生,为什么我的商业发展还是愁云惨淡,凄风苦雨?

  你可以以本书的观点来解读乔布斯缔造的苹果奇迹,或者来回答上述问题。首先,从技术的种子萌芽那一刻起,技术从来就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技术生态的形式存在的,它具有建立在自指性与自组织性基础之上的上行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技术对于创新的方向有其天然的倾向性和决定权,并且由此导致一个结果,创新总是接二连三出现的,一个创新引起连锁反应式的创新,甚至引起并行爆发式的创新结果。其次,一个创新的出现是由多种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技术的共时性,创新的成败与否,关键不在其最精彩的地方,而在其最大的短板,有没有致命的技术缺失,哪怕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注定你只能是先烈,而不是先驱。

  在本书中,KK从信息定义的新知出发提出了技术元素的见解,对比分析了自底向上的蜂群思维与维基百科式的自顶向下的“精英控制”,论述了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塑造与影响,更有价值的是,尽管未尽其言,技术生态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视角,让我们把眼界从商业和商业生态上回到技术和技术生态上面。乔布斯的成功决不仅仅是创造全新商业链打通产业链,而是基于他对整个技术产业趋势的细节化掌控和技术生态的完美布局。用闪存取代硬盘光驱的先知先觉,网卡、摄像头的取舍,视网膜显示屏的一再推迟采用,收购Siri语音服务,看似剑走偏锋,却无不显示其技术智慧的深谋远虑。 关于KK

  而关于城市,KK也有话说。硅谷为什么成功?“贫民窟”也在推动城市创新?为什么城市需要引进“疯子”?同在伦敦,为什么硅环(Silicon Roundabout)比科技城(Tech City)更有活力?什么是真正的“智能城市”?要解答这些问题,你需要先了解技术生态的脾气,了解技术想要什么。

  与其说KK是个纯粹的技术主义哲学思想家,不如说他是先哲思想的传承者和拓展者,当今顶尖技术圈中的卧底观察者,各种技术主义思想的跟踪者和集成者。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KK的影响就不必说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以及“后视镜”的媒介理论与技术观,鲍德里亚关于拟像与超真实的反思,在KK这里得到共鸣与发展,而KK对技术共时性的阐述,又赋予了“内爆”以不同于前两位高人的新涵义。

  KK交游广泛,朋友中不乏各前沿领域的怪才大师,其关注对象也是如此,克里斯·安德森、霍华德·莱茵戈德、斯图尔特·布兰德、约翰·霍兰德、弗里曼·戴森、克莱·舍基、杰伦·拉尼尔、詹姆斯·格雷克、雷·库兹韦尔……个个鼎鼎大名,如雷贯耳。这些天才大脑对技术与未来的设想尽管也许有异想天开的地方,但就算只能实现百分之五十,对我们的未来也绝对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作者系独立书评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