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累赘秸秆成“长青”生金宝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0 08:39 来源: 南方日报
累赘秸秆成“长青”生金宝贝

  长青集团的山东省沂水县秸秆发电项目模型。

累赘秸秆成“长青”生金宝贝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中山报道

  上周雾霾频频侵袭武汉、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祸因周边省份大规模的秸秆焚烧。这些被农民看作“累赘”的秸秆,却在山东的一个秸秆发电项目中变废为宝。“去年4月投产以来,虽然尚未达到预期效益,但仍实现了赢利。”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启强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环保名言在长青集团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在2004年,作为民营企业的长青集团就在广东率先涉足垃圾焚烧项目,从开工到运营多年至今,从未因环境问题发生过群众纠纷事件。现在,长青除了利用农作物“垃圾”的秸秆来发电外,还吃下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领域的“第一只螃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长青集团是一个从传统的燃气具起家的企业。有同行评价到,20多年来,长青一直在烧,只是烧得越来越高端,越来越环保了。这背后,是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的敏锐触觉,对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脚踏实地的投入,坚持不懈地推动转型升级,在不到10年间,企业绿色发展的舞台正越变越大。

  省长朱小丹不久在考察中,也勉励长青集团要继续做转型升级的“有心人”。

  解剖“长青”这只麻雀,或许可以对我省众多在传统和新兴产业间徘徊的民营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一个实践参考。

  ■第一现场秸秆发电为农民年增收5000万

  一座座现代化的落地玻璃建筑耸立,周边绿地连片,一点都看不出这是一个工业企业所在地。记者近日前往长青集团总部内了解到秸秆变废为宝的奥秘。

  年减排14万吨二氧化碳

  麻袋里装满一粒粒褐色的“子弹”,摸上去有木屑和干草的质感,这就是由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及花生壳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分立两旁的一座高大的生物质取暖炉和一座黑色的炊事炉,就是这些颗粒燃料的喂给目标。

  “秸秆原料经过破碎、烘干、成型等一系列加工手段之后,成为一种可再生的环保清洁能源,别看这些燃料小块头,却蕴含大能量!”长青集团办公室副主任苏慧仪介绍,“燃料的热值可达3400到4000大卡/公斤,含硫量仅0.16%-0.21%,为煤炭的1/12。”

  据介绍,1吨生物质燃料的能量相当于0.5吨标准煤,同样供暖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台生物质取暖炉运行所消耗的成本,大约只有用电或液化石油气的四分之一;一台生物质炊事炉具,其性能也可同现有的燃气炉具媲美,但运行成本仅为液化石油气炉具的四分之一。目前,长青研发生产的这些生物质燃具已经开始在北方部分农村地区试用,而使用生物质燃料的取暖器更已进入外国市场。

  除了新开发的生物质能家庭用品,长青集团还大举进军秸秆发电项目,首个项目于2009年8月在山东省沂水县投资建设,概算总投资为3.6亿元,年减排达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最近麦收期间,每天100多辆秸秆清运车辆就穿梭在沂水县19个乡镇的秸秆回收点,“实现清运回收一条龙,群众再也不用为秸秆无处消化而犯愁了。公司日收购秸秆1000余吨,年可处理秸秆及林业废弃物约30多万吨,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苏慧仪说。

  沂水县项目仅是进军生物质能领域的第一步。2009年以来,长青集团还先后与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山东省等部分县市就生物质能项目达成合作框架协议,预计今年三季度和明年,黑龙江都会有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相继投产。

  绿色转型从传统产业开始

  绿色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长青集团却没有放弃在传统产业上的创新和升级。例如它们新近研发的喷火灶,节省燃气率可达30%,其拥有五项专利的喷火燃烧技术,使燃气与氧气充分混合,火力更集中又降低了碳排放。目前的长青属于国内最大的燃气具及其配套产品的制造和出口商之一,集团拥有“创尔特”、“长青”两大商标,出口30多个国家,每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30%以上。

  集团一路走来,其发展的轨迹就是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在何启强记忆中,创业最艰难的时期有两次,都是转型升级帮助他渡过难关。

  1991年,何启强以创办不久的“中山市小榄气具阀门厂”晋升“阀门大王”,却遭遇杂牌厂家的廉价冲击,何启强就转向做热水器。“加一个火排,一个水箱和外壳,首批热水器上市就化解了长青的第一次危机。”

  到上世纪90年代,万家乐、神州这样的品牌开始家喻户晓,何启强又转向了外销。当年中山一市风起云涌产生的上百家热水器企业,逐渐在大浪淘沙中湮灭的时候,海外市场对于长青成为了梦幻的地方。转移市场重心后,长青变成了中国最大的燃气具出口企业之一,也为后来更大力度的转型积累了资金和信心。

  到了2004年,长青祭出了惊人之举,以周全的准备工作击败众多环保业的高手,一举中标中山市首个以BOT形式招标的公用事业项目——中山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总投资近4亿元的项目,拉开了长青进军传统制造业以外的朝阳新产业,开辟了绿色内需市场的序幕。

  ■基因解码选准新能源大方向顺势而为

  如果说从燃气配件到燃气产品,这种同一产业链上的升级尚可理解,那么后来进入垃圾焚烧、生物质能利用等新兴领域,企业又是如何实现如此大跨度的转型呢?

  前瞻地看到垃圾围城困境

  何启强总结成两句话“顺势而为、量力而行”,作为民企,敢吃“垃圾焚烧”这一只螃蟹的经历,令他感触尤深。

  “‘顺势而为’是看到了国家支持的产业方向和市场机遇。”2004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20多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的双重压力已经显现,何启强看到国家开始重视支持环保节能产业,国家能源局拟定的到2015年的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的规划,为生物质利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做传统的燃气具已有20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也想在产业升级方面做点探索。”何启强说。

  何启强当时觉得垃圾围城的局面未来政府肯定要解决,垃圾发电也是环保产业与生物质能源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是一个正处在起步期、顶多算是成长期的行业,如果是充分竞争或者发展到黄昏阶段的行业,就没有必要进入了。”

  “关键是要做出业绩,做成样本工程,这相当有难度。”为此,何启强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调研。他专门到德国、日本,以及澳门、高雄等一些地方看过当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澳门垃圾焚烧厂旁边就有一个五星级的酒店,日本的大阪和台湾高雄的垃圾焚烧厂上面还建有旋转餐厅。我也看到,垃圾焚烧发电已有很多成熟的技术和工业路线,最重要的环境安全这块,我就放心了。”

  借传统产业优势提升效率

  何启强这种敏锐而严谨的操作,令长青集团投资的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焚烧发电厂在2006年4月得以顺利建成运行。

  就在当年番禺垃圾发电厂选址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南方日报记者就到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过。在里面,宽敞的山路两旁绿树成荫,叠水瀑布、喷泉等绿化水景错落山间,如果远处没有耸立着厂房和烟囱,人们还以为进入到一个公园。

  基地里,普通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经过焚烧,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年发电量可达1亿度。焚烧后产生的炉渣经回收金属物质后,剩余部分会送到制砖厂制环保砖。

  经过这样处理,垃圾填埋体积仅为原垃圾总体积的10%,日处理1000吨垃圾,焚烧发电一天就可以有20多万元的收入。

  “从2006年运行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因垃圾处理厂引起的周边村民投诉污染,设备没有出现过重大停产事故。”何启强认为这证明当初的大量投入与准备工夫没有白费,既避免了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保持了项目持久运作带来稳定的生产效益。

  “不少人觉得长青从传统制造业一下子跨到生物质的再利用产业,转型跨度太大,”但何启强并不这样认为,“其实燃气具燃烧与垃圾焚烧还是有一些相通的,长期在传统制造产业的优势也会在技术上带来帮助,例如我们培养了一个团队,对焚烧发电技术进行了改良,进一步提高了发电效率。”

  政府支持

  阻力大大减少

  ■产业延伸

  在建设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秘书长徐海云看来,虽然长青集团进入垃圾、秸秆等为燃料的生物质能源领域还属于起步阶段的投入期,尚未形成产业链的辐射,但长远前景无疑看好,其做法对珠三角特别是中山这类二三线城市的传统制造业转型也颇具参考意义。

  “民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能取得政府支持,阻力会大大减少”,徐海云认为长青集团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战略眼光,抓住了机遇,选择了很好的切入点。“如果进入得过早,产业没有形成,难有相关经验;进入晚,则竞争太过激烈,市场过于饱和也难以立足。”

  从广东传统产业的宏观层面看,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张海梅认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东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市场前景尚好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玩具、陶瓷、建材、塑料、轻型机械等,但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今后还要用现代技术、设备和先进适用的工艺流程嫁接、装备传统企业。

  张海梅建议,必须改变过去依赖政府投入进行技术革新的传统科技开发机制,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传统产业升级,还是往新兴产业转型,除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张海梅还认为,按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模式,将就地转型升级与转移和淘汰部分低端产业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

  而长青集团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多年来企业无论在节能、减排的厨卫产品制造,还是在发展以垃圾、秸秆等为燃料的生物质能源的过程中,均贯穿着“低碳”和“循环利用”的主轴,目前企业已拥有100多项专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