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煤炭黄金十年拐点到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01:2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王恒利

  任何一个大宗商品都有景气周期,受宏观经济所决定的需求的影响,它不可能永远牛市,也不可能永远熊市,煤炭行业也不例外。

  综合最近的种种迹象,我认为,煤炭“黄金十年”的景气周期的拐点到来。

  是短期波动还是“拐点”到来

  从微观领域,先来看下面一些“信号”:

  第一个是库存信号。最近秦皇岛港口煤炭大量积压,这个全球最大的煤炭港,积压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煤炭。库存本质上也是个价格信号,库存一旦亮起“红灯”,这意味着基本面出现了问题。

  煤炭和火电厂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秦皇岛港的煤炭大都输往电厂。今年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7%,是16个月以来的新低,其中工业用电量仅增长1.55%。尽管5月份用电量有所反弹,但增速仍处低位区间,很多人据此担忧宏观经济走势。火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用电量增速下降,回答了秦皇岛港煤炭堆积如山之谜。

  第二个是价格信号。最近煤炭降价促销,让不少人大跌眼镜,这在过去10年间是不可想象的。过去10年来,煤炭一直处于卖方市场,一到需求旺季,火电厂委派专人在秦皇岛找煤,到煤炭企业拉关系。但如今,下游需求疲软,煤矿的产能是固定的,产出的煤炭运不出去,卖不出去,自然要降价促销。

  据此要给煤炭“黄金十年”泼冷水,理由似乎还不够充分。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无论库存还是价格,都可能只是短期经济波动所折射的现象。既如此,不妨以中观的视野,看看过去10年来,煤炭产量的急速膨胀,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替代效应,进口煤炭的冲击,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或许这个结论会更加清晰。

  2000年,全国煤炭产量不足13亿吨,到了去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到35亿吨,翻了将近两番,在建产能会更大,加在一起据称将达50亿吨。事实上,早在5年前,业界就有激烈争论,煤炭会出现产能过剩,理由是在建产能巨大,而受运输瓶颈制约,西煤东输有困难,当时被人当做笑柄,如今看来,这一判断不无道理。

  尽管光伏发电、风电的上网瓶颈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尽管核电、水电的安全性存在巨大争议,尽管“页岩气革命”在中国似乎还遥不可及,但不可否认,在能源结构中,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正在加大,替代效应正逐步发挥出来。在未来,一旦上述三种非传统能源的增量能够覆盖电力需求的增量,那就意味着,煤炭需求量达到峰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煤国,每年从地球上开采的原煤中,将近一半集中在中国中西部的几个省份——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中国也一度是主要煤炭出口国,但这已成为历史。最近几年,来自印尼、澳大利亚的进口煤炭一直在激增。2009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全年共进口1.03亿吨,去年煤炭净进口逼近2亿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而如今,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5%。

  进口煤在华南地区具有价格优势,对国产煤造成冲击。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虽然是大宗商品,但在国际贸易量却非常有限,中国若在国际上大量采购,势必推涨国际煤价。国际煤价的价格洼地将会被填平,未来煤炭市场会形成一个“中国价格”。

  节能减排的压力,也对煤炭消费起到了部分抑制作用。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以及颗粒悬浮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元凶,减少污染,要么增加脱硫装置,要么减少煤炭使用量,使用替代资源。可以说,节能减排的压力越大,煤炭消费量也就越受到抑制。

  低碳经济与煤企之困

  如果上述六点理由还不足以说服你,那么,讨论的议题不妨放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上。

  经济转型是个宏大命题,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双高”(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进程中,建立在传统资源禀赋基础上的“中国制造”功不可没,但忽略了人与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最尴尬的情况莫过于,用中国的煤炭和电力,为全球生产商品,换回承担贬值风险的外汇,同时在国际贸易舞台上面对无休止的摩擦与摩擦。更重要的是,污染大气、水分、土壤留在国内。

  这种增长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要转型,“双高”产业应该受到约束,至少不能再放任自由,低碳经济应该成为主流。在低碳经济的时代,煤炭行业像过去那样以粗放的产量增长就能获得巨额财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言以蔽之,煤炭“黄金十年”拐点已经到来,市场风险大大增加,惯于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煤炭企业,准备好应对未来的风险了吗?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