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别样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08: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本报记者连俊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望,“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在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15年来,香港依托祖国内地的有力支持,凭借自身的拼搏奋进,先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以及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今年6月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201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连续第二年荣登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榜首。
香港,宛如一朵美丽的紫荆花,15年来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绽放出愈加绚烂的色彩。
灵活应变、自强不息,香港经济保持并焕发出巨大活力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预言回归后香港将日渐衰落。12年后,还是《财富》杂志,在2007年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发表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承认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记者在采访即将离任的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时,他用一系列的数据展示了15年来香港经济的巨大发展。
“1997年,香港人均GDP(本地生产总值)2.7万美元,现在是3.4万美元。在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中,能取得这样的增长是很不容易的。”曾荫权告诉记者,除了经济总量的提升,香港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样让人高兴。从1997年到现在,“标准普尔的信贷评级,香港是最高的3A,升了三级,也是最高的一级,在亚洲只有香港和新加坡得到这一评级。世界银行对183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排名中,2012年香港排名第二位;香港连续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尤其是作为国际银行及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在这15年来得到巩固及较大提升。2010年,香港金融业增加值增至2620亿港元,比1997年增长接近1倍,年均增长率为5.3%,大大高于同期香港经济年均名义增长率2.7%。香港交易所市场发展科副主管杨秋梅告诉记者,从1997年6月到今年4月底,香港证券市场的市价总值增长了3.7倍、上市公司数目增长了1.4倍。“在过去的3年中,香港证券市场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IPO)连续排名全球第一”。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陈家强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在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我们的监管力度比起世界上其他金融中心来讲要大,同时又在建立自由市场和加大监管力度中间努力寻求平衡”。(下转第三版)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努力终于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发挥了巨大效用。在这次危机中,香港成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资金的避风港,美国《时代》杂志还创立了Nylonkong(纽伦港)这个新名词,将香港与纽约和伦敦金融中心相提并论。
航运贸易方面,来自香港贸发局的数据显示,过去15年,香港出口以年均6%的速度递增;航运方面,香港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航运港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口港。
数据不胜枚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香港15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实实在在地为香港市民所共享。“香港目前的失业率大约是3.43%,几乎是全民就业了。这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曾荫权告诉记者,香港今年来还实施了最低工资制度,增加了社会保障,改善了医疗服务。“本届政府在医疗方面财政支出增加了40%,社会福利方面增加了28%。在民生方面,香港还要继续做下去。”
祖国内地的强劲发展与大力支持,为香港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
9年前香港遭遇非典袭击时的萧条景象,至今仍然让香港旅游业议会总干事董耀中心有余悸,“我记得有一次我到飞机场去,整个香港国际机场,一下午就一个航班抵港。”也就是在那一年,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开放,这项被董耀中形容为“强心针”的政策实施9年来,内地赴港旅客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祖国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客源市场。数据显示,在“个人游”的带动下,香港入境旅游相关的总消费已由2003年的702亿港元增至2011年的2631亿港元,增加了近3倍。
回归15年来,特别是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以来,香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得到了来自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对香港来说,内地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和商机,让我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得以多元化发展”,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告诉记者,目前已有1730多种香港原产地货品可以享有零关税的优惠,累计批出的原产地证书申请超过8.1万张,货品出口总值超过400亿港元,关税优惠达28亿元人民币。“经过15年的发展,2011年,中国内地在香港出口市场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2.4%,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而成为香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香港贸发局首席经济师梁海国告诉记者。
在服务贸易方面,涉及47个服务领域超过300项的开放措施和多个领域的投资便利化措施,也为香港的传统支柱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作为区域物流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国银行(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和广北表示,CEPA签署以来,香港金融业的另一重大发展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建立及发展。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集散地、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和离岸人民币债券中心。2011年,经香港清算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额超过1.9万亿元,约占整体人民币贸易结算额的六至七成。至2011年底,香港人民币债券累计发行总额已超过1800亿元,其中62%的债券是由海外注册公司发行,且发债主体趋向多元化,反映人民币债券受到国际投资者的接受和欢迎。
这一成果被曾荫权形容为“一个巨大的惊喜”。“2008年,香港的人民币结算额是19亿元;2011年,这个数目变成了19000亿元人民币。”曾荫权告诉记者,人民币离岸结算业务,一方面使得香港可以从中直接得利,而更重要的是,香港的银行业可以就此开展金融衍生产品服务,比如债券及金融服务产品等等,这对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内地和香港互利共赢,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在香港采访时,“互利共赢”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采访对象的表述中。“在两地合作和对外交往方面,促进内地与香港合作的一系列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说,“两地在投资贸易、金融合作、区域发展、人员往来,以及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2011年,两地实现贸易额2835.2亿美元,香港成为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
CEPA的签署和实施,是两地互利共赢的典型代表。“CEPA是在‘一国两制’原则下和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的框架内作出的特殊安排”,苏锦梁表示,它不仅给香港带来商机,帮助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对内地来说,通过CEPA,香港能够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将高质量的服务带入内地。香港可以更好地配合内地在国际贸易、金融和其他商业领域的发展和地位提升,加快内地和国际接轨”。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优势,15年来,香港也成为内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跳板。截至2011年6月,各国企业负责地区业务的驻港办事处共有3752家。数据显示,自2000年香港投资推广署成立至今,共完成了约410个有关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的项目。
“香港证券市场中,内地企业的地位举足轻重。”杨秋梅说,截至2012年4月底,内地在港上市公司695家,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45.8%;市值11.87万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9%。
随着两地经贸往来和联系的加深,以往区域合作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瓶颈和体制性障碍得以破解。回归以来,通过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为构建区域现代流通网络奠定了基础。粤港、沪港、京港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也拓展了内地和香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所有这些,都正推动着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高互补方向发展。正如曾荫权表述的那样,“我相信,‘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构想,所产生的效果是互利共赢的!”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