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旗帜迎风摆,红花遍地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22:27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盛夏走基层——今日大寨系列报道(上)
本报记者 刘素清 于海明 杨国华摄影报道
曾经,中华大地上,无论从沿海到边陲,从城镇到村庄,涌动着“农业学大寨”的声音。而大寨人的代表陈永贵、贾进才、宋立英与郭凤莲等人,更是闻名遐迩。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早已褪去了那神秘的光环,回归了纯真淳朴的山村本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坚实前行。
6月11日到13日,就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前夕,《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团赴山西大寨——这个曾经神秘又令人向往的村庄参观采访。
辗转周折,报社党员记者团驱车来到了山西省的昔阳县。而就在一个村庄的进口,迎面一座偌大的迎宾墙雕刻着一面红旗,上面醒目地刻着毛泽东题字的“农业学大寨”。它告诉我们,大寨到了。
在昔阳县委宣传部同志与导游的引领下,记者先后登上了虎头山、亲眼见到狼窝掌的层层梯田,参观了大寨文化展示馆、瞻仰了陈永贵故居,也见到了已经84岁高龄的宋立英老人。为了表示对那一代人的敬意,我们为宋立英老人送上了水果和鲜花。
夕阳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大寨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战天斗地不畏艰难,成为激励全国大发展的精神力量。
而今,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大寨开始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红色第一农村”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经济强村发展。
我们一行人中,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口号鼓舞下,热火朝天搞建设的报社老党员;也有出生在改革开放、成长于新时代,来到报社工作不久的80后年轻人。亲历大寨,都被大寨人的精神所深深感染。
大寨村其实并不大,人口也不多,总共100多户,500多人。地域面积也不大,土地不到2平方公里。但在勤劳勇敢智慧的大寨人努力下,大寨却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发展成了亿元村、生态村和保障村。
大寨自从1992年组建起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建起了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酒厂和核桃露饮品厂,打出了多个全国知名的品牌。
大寨人取得了很多成就,而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生动地诠释着大寨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对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参与优良传统的完美诠释。
当地的干部向记者介绍说,每一个大寨人身上都有一种使命感、危机感和集体荣誉感,正是在这些责任的感召下,大寨人以高度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为大寨的发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大寨”曾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一种不屈的精神激励着全国人民。虽然由于历史的演进,那个时代的观念和做法可能今人并非完全赞同。但是,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大寨精神”所包含的被周恩来总理高度概括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思想精髓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