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化圣地 今朝投资热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22:29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宝鸡市金台区转型突破跨越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常建国
通讯员 张莉娟报道
金台区是宝鸡市3个市辖区之一,以境内元末道教建筑群“金台观”而得名,全区总面积309.2平方公里,总人口39.5万,其中农村人口7.7万,城镇人口31.8万,辖4镇7个街道办事处,102个村,51个社区。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4.6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31.1%;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893元和22112元,同比分别增长27.6%和17.4 %。近年来,金台区发展迅猛,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区、全国卫生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省级教育强区、文化先进区等多项荣誉。
优势明显 潜力无穷
历史文化悠久。金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极其辉煌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区内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7200年历史,比享誉世界的半坡遗址早400余年,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金陵河西岸的蒋家庙中心遗址,为西周早期的中心城址,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地,也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与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故里隔水相望,是姜炎文化的策源地。
区位优势明显。金台区交通便利,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和西宝高速、宝天高速、宝平高速、310国道穿境而过,是巴蜀北上、甘宁入关必经之地。自然条件优越,城区北屏陵塬,南临渭水,西枕陇山余脉,东连渭水谷地。十里北坡,层林尽染,曲径通幽,自成屏障。渭河、金陵河、硖石河“三水环绕”,引渭渠横贯东西、金渭湖点缀其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自然风光绚烂多姿。金台森林公园、代家湾生态示范园、上马营渭河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工程星罗棋布,是宜商、宜居、宜创业的生态城区。
工业基础雄厚。金台是西部工业重镇,工商企业云集,拥有宝石机械、东岭集团、宝鸡卷烟、宝鸡机床、合力叉车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好猫”香烟、石油钻采设备、合力叉车、精工数控机床等30余种名优产品享誉国内外。全区形成了以驻区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金河科技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机械加工、金属冶炼、食品医药、新型建材“四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工业体系。民营企业东岭集团连续8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功典范。
商贸特色鲜明。金台区拥有商贸、机电、建材、蔬菜、水果等大型交易市场13个,是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的物流贸易中心;也是全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机电建材、煤炭配送集散地,形成了金台大道建材、东风路机电、第五大道餐饮、陈仓大道现代物流等一批特色街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相继建成了新冠森国际家具建材城、恒源国际酒店、陈仓五洲商厦等一批大型商贸设施,启动实施了华夏五星级大酒店、金桥大成等一批重点三产项目,台湾润泰集团、上海红星美凯龙、浙江义乌商城等知名企业已入驻金台。
农业前景广阔。发挥城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菜、奶、果“三大主导产业”,六川河生态农业区、陵原观光农业区和卧龙寺生态园“三个农业示范区”初具雏形,马家原、杨家槽等17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相继建成,得力康乳业、美林观光园等一批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逐年攀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东岭村成功晋级,“全国十佳过百亿元村”,被誉为“西北第一村”。
旅游资源丰富。区内多处名胜古迹闻名全国,素有“金阁流霞、仙台引凤”美誉的金台观是张三丰座仙成名、创建太极拳之地;唐末秦王李茂贞墓葬-大唐秦王陵,是目前国内独具“端门”的古代陵寝;清朝康熙皇帝夜宿过的卧龙寺、宝鸡市区规模最大的千年名刹金顶寺,以及西北地区第一天然大佛所在的西普陀,均是享誉三秦的佛教圣地。正在建设的西府天地民俗村、北首岭历史博物馆、金台观道教文化景区、古陈仓遗址公园和六川河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四景一区”,必将催生金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大突破。
转型突破 谋求跨越
在新的历史时期,金台区将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大机遇,按照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政府“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实现6个走在前列”的战略部署,以“宝鸡领先西部、金台领跑宝鸡”为总基调,培植四大经济增长点,推动五项目标上台阶,打造绿色、现代、平安、幸福的新金台。
培植四大经济增长点,谋求转型突破:
开发建设蟠龙新区。按照“规划先行、基础支撑、文化引领、产业跟进”的思路,抓好蟠龙大道、龙盘西路、引水上塬以及代家湾生态示范园建设,加快新区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和产业向新区加速聚集。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科技等高新企业落户园区,建设一批总部大厦、商务会所和高档住宅,把蟠龙新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最优、体制机制最活、承载能力最强的高新产业集聚地。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街区经济,在金台大道、东风路等城区主干道,建设一批高档三产设施,引进一批知名连锁企业,打造一批财税过千万元的特色街区。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富税”业态,加快发展星级酒店、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强力推进金台观道教文化景区、西府天地民俗村、北首岭历史博物馆、古陈仓遗址公园和六川河生态示范区建设,做亮仰韶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三大旅游名片”,进一步扩大金台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壮大非公经济。按照“经营领域上放开、准入条件上放宽、市场门槛上降低、税费政策上放活、发展空间上放大”的原则,全方位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培育市场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和自主创业。尊商亲商、重商安商,健全完善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效率,打造投资洼地。
打造新地标,提升城市品位。财政、金融、民间资本“三资联动”的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提升经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组团式开发、板块式推进”的原则,整合土地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加快东岭等“五大城市综合体”建设步伐,打造一批城市新地标。并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使“棚户区”与主城区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的品位与质态。
推动五项目标上台阶,实现跨越发展:
经济实力上台阶。到2015年,经济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生产总值达到333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保持在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0%和2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在全省24个城市区综合排名大幅前移。
文化建设上台阶。社会文明程度、开放程度持续提升,跻身全省文明城区行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8%以上。
民生保障上台阶。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到2015年,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5%和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8万元和1.3万元;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的80%以上。
环境质量上台阶。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人居环境与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到2015年,新增公共绿地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0%、35%以上;万元GDP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达到控制性指标。
社会管理上台阶。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基层组织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100%。平安建设、依法治区深入推进,“两率一度”稳步提升,“三无县区”和“一控四降”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