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里约到里约:环境谈判困局难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9 01:4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雍容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于上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结束。这次会议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为“联合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吸引了全球近100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全球5万多人参加。会议通过了一份名为《我们希望的未来》的成果文件,但在大会结束的同一天,来自民间的九大主要“群体”代表向潘基文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不要的未来》的公开信,表示对峰会成果的极度失望。

  1992年6月14日,20年前,就在这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最后一天得以通过,著名的里约规则由此诞生。但是我们发现,从里约回到里约,国际间关于环保的谈判是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了。

  从哥本哈根开始,每年的气候会议、联合国大会都成为媒体的焦点,但几乎每次都不欢而散。国际间关于环境保护的谈判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谈判为何这么难?该何去何从?参加完本次大会后,笔者对此有些想法。

  首先,是各国政府只关注各自利益,在考虑公共问题时互不妥协。

  尽管此次里约的谈判文本几度“变身”,但最后仍没有让各国满意。最初大会组委会拿出了一个19页的初稿,在向全球征求意见后,文本变成了206页“零草案”谈判文本。谈了半年多,到里约准备会议之后各国还是不肯妥协。最终巴西推出50页的主席国文本,并说服各国在19日通过。

  巴西坦言这不是最理想的文本,各国也多有保留。

  民众则对于文本颇为不满。青年代表认为,峰会成果文件没有体现对未来、对下一代的负责态度,不制止目前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就意味着“一切如常”地透支未来。环保组织认为,文本没有任何具体目标、行动方案、时间表来推动一场能源革命,无法改变目前的环境和气候危机。土著人认为文本继续纵容企业对自然资源和土著人家园的过度掠夺。

  各方利益在根本上的不一致,决定了谈判无论拿出一个什么样的文本,都无法做到让各方满意。再加之近年南北经济的差异不断加剧,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加不愿让步。况且一年几度的国际谈判让各方人士成了“谈判专家”,其中的门道摸得越来越透,似乎谁都不会让步。

  其次,从传统的两大阵营较量到多股力量交织的混战局面,使得谈判更难达成一致。

  里约谈判表面上仍是传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之间的争执。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传统的两大阵营均出现分裂。比如在要求联合国环境署升级至世界环境组织或改名为联合国环境组织的问题上,欧盟和非洲国家形成统一战线,而美国坚决不同意,甚至在文件通过时威胁“如果改名就重启谈判”。而在海洋保护议题上,一向以“反美斗士”形象出现的委内瑞拉,竟然和美国站在了一起,成为最大的阻挠方。

  另外,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要求分担责任,并拿来作为其不负责任的借口。而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的各种问题,认为发达国家的要求太不合理。于是,难免又是“纠结”。

  第三,是基本概念无法统一,谈判基础薄弱。

  此次大会的主题“绿色经济”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想借绿色经济强调其科技、环保方面的优势,以单纯强调“向前看”的姿态来转移自身的历史责任问题。发展中国家则担心这样提出的“绿色经济”成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紧箍咒”,甚至变成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保护主义,因而要求加上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结果,最终文本只得出“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的概念,且更加强调各国的不同情况。

  第四,联合国协调能力弱、无法推进谈判,主席国只得另起炉灶。

  里约的谈判和气候变化谈判一样都由联合国协调,但推进都极其缓慢。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各类准备会议、区域准备会议、磋商、非正式磋商一直不断,最密集的时候每月都有一次谈判。但直到里约会议前夕,竟只有20%的内容达成一致,还剩80%留给了3天的准备会议。为了确保大会不是“无果而终”,巴西作为主办国接管谈判,拿出了新的文本,采用主席国的强势手段,才使各国勉强接受。但这个新文本无疑是无奈之举,其中的妥协过大,文中满是“考虑到、认识到、呼吁、倡议、承认、强调”等空话,各国签署之后恐怕也不能产生多少约束力。

  因此哥本哈根、里约之后,我们不得不更加担心:未来的国际环保谈判到底该怎么进行呢?

  我们看到,此次成果文件的最后一段是“承诺汇编”。欢迎各方在峰会上及2012全年度自愿做出承诺,联合国将建立承诺汇编登记簿。难道,谈判已死,此后只能靠各自自觉了吗?(作者系环保人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