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金融脱媒将是金融业的未来趋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3 06: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去年银行全行业的利润高达1.04万亿、同比增长36%。在实体企业利润普遍下滑情况下,引发国内巨大争议和争论。而今年上市银行股却开始一路走低,其估值已连创历史新低,近期出现了大面积跌破净资产现象。银行业的高利润与高增长和低估值,使得银行股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投资价值,为何市场投资者始终不买银行业的帐?
市场更多担心的是两个因素:其一,是银行业在2008年信贷大跃进中呆坏账风险的担忧;其二,是对中国银行业以高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利差缩小的担忧。
实际上,市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盈利增长前景的担忧预期背后反映了,金融业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金融脱媒。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不再通过银行这个媒介实现资金融通。金融脱媒的经济和金融背景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其一,是利率双轨制向利率市场化方向演进,推动金融脱媒。除了最近刚宣布的存贷款利率的有限浮动外,银行理财产品早已大规模开始了。中国银行业协会6月21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行业资产托管规模已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9.27%。不管管理部门如何管制,利率市场化早已在中国银行业“秘密”进行。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金融进化也即金融脱媒的标志。这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资源的错配、金融抑制起着市场化有利和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无疑会冲击我国银行业。
其二,是资本市场的深化与广化,加速金融脱媒。在股票市场逐渐形成多层次的同时,债券市场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以往的债权发行主要局限于信用评级达到投资级的大型国企,而现在和未来债券市场扩容恢复应有的市场地位,是确定无疑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资本市场工具吸引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都将成为银行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其三,我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存款流失。大型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依靠在货币市场发商业票据来获得短期融资。从而导致银行的短期流动贷款和储蓄存款下降。
金融脱媒会持续冲击我国银行业,使银行业资产、贷款和业务不断萎缩。但这对我国未来经济是好事,绝非利空。金融脱媒是国际化的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任何阻碍都只能恶化经济结构为代价并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上述三方面因素将会推动我国个人家庭资产构成、金融资产结构包括金融体系、经济结构都带来积极的变化。将具体体现在,存款占比持续下降;个人家民持有的金融资产比重持续上升,主要包括各类基金与保险。
改变和优化我国金融资产结构,改善金融资源严重错配现象并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提供金融服务效率,是我国金融体制与体系的最基本目标,也是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改变、优化、改革的最好方式是:市场化。股市对银行股的估值已经反映了市场投资者的未来真实预期。
在持续的金融脱媒的过程中,银行业必将受到严重冲击。过去享受的垄断“好日子”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最终将终结。我国的银行业不是进入了冬季而是长期的冬眠。我国经济未来30年能否持续稳健较高速发展,取决于我们的经济与金融业能否接受、忍受大面积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取决于能否改变“大小尤其是国企和国有银行都不能倒”的事实;取决于是让市场配置资源取代政府配置资源的市场方向选择。(曲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袁吉伟:欧债危机风险重重 银行业如何"突围"
汪俊杰:银行业“霸道”的底气从何而来?
张沛灏:银行业暴利超烟草石油 百姓很纠结
陈宏: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