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业务为何“狂飙突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03:14 来源: 现代快报2011年以来,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局面,仅2011年理财产品发行数即达2.4万只。银行和居民的投资理财热情为何如此高昂?快速发展存在哪些隐忧?未来银行理财市场会怎样变化?中国银行业协会3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2012)》对此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理财市场步入快速发展通道,产品发行数量接近2010年的两倍。其中,交通银行以2440只产品发行数量位居榜首,工行、招行产品发行数在2000款以上。
一方面,每逢季末、年末重要考核时点,当月的理财产品发行量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理财产品短期化的倾向突出。统计显示,2011年银行发行的6个月以下短期产品占比接近90%,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产品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与短期限相反,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明显走高。
报告认为,通货膨胀和负利率催生了居民投资理财热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且风险相对较小,与股票、基金相比,有明显优势。
此外,存款增长乏力激发了银行规避管制的动机。在存款压力面前,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揽存成为银行变相满足监管要求的利器。交行、招行、光大、深发展等理财产品发售活跃的银行,通常也是存贷比指标相对紧张的银行。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利率居高不下,专家指出,这既源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又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结果。理财产品收益率突破监管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预演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情景,也从一侧面反映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迫切程度。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2012)》指出,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中存在高息揽存、信息披露不充分、资产表外转移等隐忧。
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具备“存款规模和存款成本调节器”的功能: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在会计科目上会归入存款科目,可纳入贷存比的计算口径。
此外,银行可通过理财产品发行节奏和到期日安排等方式来覆盖季末和年末等重要考核时点,实现特定时期的存款沉淀。“这也是为何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通常在监管部门重要考核时点大量发行超短期限、收益率偏高甚至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的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报告称。
不过,银行普遍采用“资金池”模式来运作理财业务存在明显缺陷:单款理财产品缺乏对应的资产组合,无法实现独立的成本收益核算,不能满足监管当局所要求的公开、公正信息披露和客观科学风险测评的要求。
“正因为存在上述隐患,监管机构密集出台了多种规范措施和政策,监管政策更加严格。”报告指出,理财产品滚动发行、成立资产池进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运作管理模式,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理财产品的大量发售,对货币政策执行带来一定挑战。一方面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信贷额度和存贷比指标监管,弱化了偏紧货币政策的效应;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存款结构由此发生变化,干扰了管理部门对市场流动性的判断。
中国银行业协会昨日公布的报告还预计,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但产品发行数量和余额同比增速将趋于下降。
专家表示,一方面,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仍然旺盛,但随着通胀回落和市场利率下行,理财产品吸引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存款困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而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实,通过理财产品揽存的动机会有所减弱。
同时,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结构将发生变化。2012年,以信贷和票据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占比下降的趋势将有所改变;债券市场保持相对活跃,债券类理财产品占比将保持相对平稳;利率产品占比继续提升的空间有限;高风险股票资产的配置比重有望小幅上升。
报告还预计,理财产品期限将有所拉长,收益率下降。1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将占主流,现金类理财产品将得到发展。资金池类产品将向现代资产管理模式下的资产组合类理财产品演化,并对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