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敛经济内生动力, 将有助于改善老龄化压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07:5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近年来一些沿海城市持续遭遇用工荒之困,目前部分地区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荒现象也越发突出,未来农村在人口老龄化下将面临“谁来种地”等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农民荒已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城市用工荒与农村农民荒的并行不悖,反映未来中国农村将很难有更多人口向城市转移,廉价劳动力比较竞争优势渐趋尾声。毕竟,目前30岁以下年轻农民几乎被裹入城市化洪流,全国务农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比达32.5%,中西部地区80%的农民为50-70岁老人,使农村几乎没有剩余劳动力可转移,因此,那种认为农村还将有一半人口转移的观点值得商榷。
坦白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借助各种制度和政策手段,令农村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崛起。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当前农村不仅无法再继续高强度地充当城市廉价劳动力的输送基地,而且因农村高素质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市场被抽肥补瘦,正严重影响农业劳动产生率的提升,使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问题不得不值得关注。毕竟,在城市人口老龄化和一些地区养老金支付性贫困日益突出下,未来若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将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合理化,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处于更为不利的局面。
不仅如此,正是一些地区过度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非农转移的粗放开发,致使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金融资源被不断地制度性抽离,加剧了局部的农业弱势地位和农产品供给冲击和通胀压力。同时,大量青壮年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被抽离,致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亟待补充与合理化。如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达15.4%,比全国的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而30岁以下农业户籍劳动力不仅很少具有从事农业的经验,因此未来“谁来种地”无疑是最严峻的现实挑战。
鉴于此,当前亟须摈弃传统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思路,以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即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都并非是单纯的负担,适度推进制度变革,聚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改善人口老龄化压力。
以农村为例,可以考虑通过相关农业制度变革,促使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重新聚敛农村对劳动力、土地和金融资源的吸引能力,提高农村经济绩效。如推动制度变革,使农地合理有效配置和流转,使耕地通过配置“流转”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种粮高手,不仅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农业部门对非农部门的议价能力;而且,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农业深加工产业,降低务农与非农就业的收益差距,使农村劳动力无需进城就可就近安置就业。同时,农地合理流转的影响是可控的,并不必然导致大量无地农业人口的出现,因为从技术上可鼓励农民以耕地自愿入股,以股东之身份参与耕地的企业化运作。此外,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化进程,从而借助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减轻农村人口老龄化压力。
在城市,缓解人口老龄化,迎接人口结构调整的挑战,同样源自非农产业内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而非单纯从农村抽补劳动力、土地和金融资源。事实上,唯有城市非农产业内生增长动力的提高,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增加值,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下养老金支付贫困压力。否则,继续以城乡二元身份隔阂的制度优势,抽取农村劳动力、土地和金融资源,将使城市经济失去内生增长动力,加剧转型困局,放大城乡人口老龄化风险敞口。
由此可见,当前舒缓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之痛,亟需的是制度变革释放城乡经济的内生增长活力,使经济走出对粗放式廉价比较优势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