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程凯:林毅夫为什么乐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22:56 来源: 华夏时报

  程凯

   说实话,现在大家都在担心,担心中国经济真的出问题,所以上证指数就是愿意一路向下,所以就连一向乐观的国企也开始有了过几年紧日子的想法,所以当刚刚回北大的林毅夫教授提出中国经济还能以每年8%的速度再增长个20年后,有人怀疑这叫“放卫星”。

   但是,当所有人都悲观时,保持一点乐观不仅不会有错,而且会更有建设性,套用一个新词汇,叫多一点“正能量”。

   多一点正能量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盲目地相信正能量,正能量也是需要基础的,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继续高增长的基础呢?

   林毅夫的结论很简洁,依据还是他一贯秉持的比较优势理论,他说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爱国,而是基于专业的经济学分析,即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不断创新。

   他还列举了一个历史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美国的21%,也相当于日本1951年、韩国1977年、中国台湾1975年和同期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值,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上述时点之后都保持了20年的平均8%左右的高增长。

   当然,有比较优势不是充分条件,有历史数据也不说明历史就一定会重演,比较优势是需要拿来发挥利用的,而各种不利条件也需要不断克服,因此,林毅夫回来之后说的第二个要点其实更值得关注。

   林毅夫认为,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改善迫在眉睫,因为收入不平等正是现在中国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现在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的是投资以及生产能力的增长,压制的是国内的消费,导致的是目前大规模的经常项目盈余。

   之前的《地平线》专栏中,对铁公基的看法一直是中性的。就是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之下,消费不可能一蹴而就,拯救经济处于弱势;能高速、高效发挥作用的只有铁公基。不是说铁公基有多好,而是只有铁公基可用。而现在林毅夫给我们的解释是:为什么只有铁公基可用,以及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格局。

   实用主义的经济政策就应该是这样的,既不因为有缺点就放弃了救急的药方,也不因为救急药方生效了就放弃治根治本的长效药。林毅夫的长效药就是,将更多的收入转移到穷人手中,能够使收入在穷人与富人之间、公司与工人之间实现再平衡。

   再一次强调一下这种观点与常识的不同之处,大家可能一眼还没看出来,林毅夫在这里提出的观点是,解决了公平问题,反而促进了效率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这点和我们的常识是不是相反呢?对于我这种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门外汉,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输了这样的观点:效率和公平不能得兼,就像鱼和熊掌你只能吃一样。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首先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这种对效率的释放成就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增长奇迹。林毅夫在赞扬这种奇迹的同时,认为后20年继续的高速增长需要通过解决公平问题来实现。

   如果用更加哲学一点的话来分析这种效率和公平的悖论,其实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过犹不及。30年前是过于追求公平而丧失了效率,30年来是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从一种极端走到另一种极端,都是不可持续的。今后的20年呢?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钟摆的中点。

   那种“只顾效率反而损害了效率,拖垮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的观点,不止林毅夫一个人独有。在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那里,这种极端现象同样发生在美国。斯蒂格利茨认为,效率正在因为不公平而受到损害,可持续性正在因为不公平的拉大变得岌岌可危。

   斯蒂格利茨在推出他的新书《不平等的代价》之前,撰写了一篇题为《美国梦已成神话》的文章,认为美国的不平等程度正处于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点,最高收入人群享用着更大的一块蛋糕,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正在扩大,中值收入和最高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美国已经不再是它自认为的什么中产阶级国家!

   为什么美国梦正在消失?斯蒂格利茨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一个美国孩子在人生机遇方面依赖父母收入的程度,超过欧洲或有数据记录的其他任何发达工业国家。也就是说,美国人也在“拼爹”!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否则,有再多的正能量,最终都会被负能量填满。效率和公平,并非不可得兼。认识到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作者为本报编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