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投资老兵刘浩:松禾资本的稚嫩成长到初步完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9 13:27 来源: 新浪财经
松禾资本合伙人刘浩(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松禾资本合伙人刘浩(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1999年底,刘浩在偶然的机会中碰到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进入风险投资行业。作为中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现在他也算得上是创投行业的老兵了。

  曾经在跟人聊天时,朋友帮他算过一笔帐:如果按照个人操盘投资项目的国内IPO退出数量来看,松禾资本合伙人刘浩能算得上业界Top10的人了。但他显然不满足于此,投资一个明星项目是他的梦想。

  这种梦想更是渗透进他的投资风格中。“希望投资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在投资时不那么急功近利,要有平和的心态。”刘浩多次这样强调,投资之于他不仅仅是回报和盈利,更像是一种长远的事业。在他看来,这种心态也是松禾资本最宝贵的财富:有这么一个团队,真正把投资当成事业做,有战略有战术;遗憾的是,松禾“稳健有余、勇气不足”。

  从刘浩进入松禾资本到现在,除了有一个员工因为家庭原因不得已离职外,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员工流失。“后勤的阿姨都来的比我早,是98年来的。”

  当然,在他心中,松禾资本也存在着一些小瑕疵,比如早期的松禾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人情项目屡见不鲜;一群VC情怀的人在“全民PE”的热潮中开始PE化做项目……

  PE野蛮生长下的VC血液

  过了十三个年头,刘浩的成长史成为松禾资本成长史的一个侧影,也像极了中国本土创投行业的成长。

  刘浩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学理工科的他开始投资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也投资过一批传媒项目;同时非常看好文化产业、生物制药等一批未来发展趋势的行业。他投资的同洲电子、键桥通讯、齐心文具等八家企业已上市。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对于要求投资有专注领域的创投行业来说,为什么一个团队可以投资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刘浩也曾同样为这个问题懊恼,用他的话说,在中短期内松禾资本还缺乏一些综合的要素,比如人才、机制、信息源、风险控制、企业服务、后期管理之类。而这些要素的缺乏,总是免不了把人当全才。

  刘浩粗算了2011年的飞机票,约有70张,其中50张机票是为了PE项目。虽说松禾资本以做VC起家,但在这样一个全民PE的年代,松禾的投资金额比例,几乎是VC和PE势均力敌。

  经常会有人问:“你们今年上了几个项目?”现在松禾PE项目的速度几乎是一年两至三个,而在刘浩眼里,三个与四个项目退出对他来说没有区别的,只是可以给投资人一个好的交代。

  刘浩在谈话中会刻意的把VC项目和PE项目区别开来说,并多次流露:“真正在意的是投几个有前景的VC项目,再多的PE盈利项目也很难再带给我成就感。”不光是他,松禾骨髓里渗透的还是这种VC的血液,但却免不了涉足PE的矛盾。

  争吵中决策的人情项目

  作为一个成立了十五年的本土创投,在刘浩看来,松禾资本才刚刚完成其作为一个VC/PE公司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这与松禾资本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第一个阶段是从成立到2006年,以被投企业的成功上市和国家出台相关私募政策为标志;从2006年到2011年,随着中国全民PE化的浪潮,开始PE化做项目,改变了以往专注于VC的传统;2011年以后,松禾走向初步完善阶段,开始了有章法有节奏有定律地投资。

  早期的松禾资本有不少人情项目,比如几个校友聚在一起,朋友有个项目,而一些合伙人卖不开这个面子,想想也就是个几百万的小项目,于是就投了。在很多本土投资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也是很多本土创投遇到的问题之一。刘浩坦承,自己也因此投了一些人情味很浓的项目,直到松禾资本走向初步成熟阶段,这种状况才略有好转。

  为了这些人情项目的投资,松禾内部的争吵也没有停止过。

  在松禾资本的投资体制中,首席合伙人厉伟可以拥有一票否决权,但他几乎不行使,因此,绝大多数的项目,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决定的,一致通过的情况并不多见。“几乎是在争吵中,大家互相了解项目互相包容,现在讲到这些,大家已经是无语了,就这样了。”刘浩谈起这些争吵的时候很轻松,仿佛争吵中做决定也成了一种乐趣。

  他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太阳能设备制造业的一个PE项目,从前年上半年开始接触,几乎70%合伙人和一个很大团队的精力都扑在这个项目上,去年上半年决定是否投资,在离投资还有三天的时间里,松禾的合伙人们在会议室里开了整整两天的会。

  合伙人中一派认为应该投资2个亿以上,如果真是如此,将会成为松禾资本的最大单笔投资,而以刘浩代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不投或少投。激烈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两天,会议桌上摆满了开会时留下的各种点心,争论到最后,大家已经都不说话只是吃东西,但是决定却迫在眉睫。

  最后的结果是投资4000余万元,这是两派折中后的结果,用刘浩的话说:“这4000余万元也免不了是与企业家长期接触的难为情投资。现在看来该项目并没有完成预期,可能我是对的。”

  投资就像拍电影

  “没有谈不拢的投资,只有谈不拢的条件。”刘浩这样评价目前的PE投资。虽然资本市场低迷,估值降低,但是在PE项目上,他认为依然是趋之若鹜的阶段。

  如果项目估值很高,无论多么有诱惑力,按刘浩的风格是不会冒然接受高估值。“盯住未来的产业方向”是刘浩决定投资哪些领域的关键。比如,曾经松禾资本布局动力电池的产业链,现在投资这个产业链中核心的隔膜和正负极材料,如果这两个领域有好的项目,未来还会增加投资。此外,功能型新材料以及文化产业(如IPTV)等领域,刘浩也非常看好。

  关于退出,刘浩认为未来并购将会成为主流的退出渠道,松禾以后也会在并购方面多下工夫,只是现在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收益如何衡量上,以前大家都用P/E(市盈率)衡量,刘浩则有不同的观点:如果项目本身好,也可以当成实业投资,好项目不妨用P/B(市净率,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衡量,以P/B来说,即使是不上市也会有很好的收入。

  他举了个例子:“有一个软件项目,估值一千万元,我们投了五六百万元,每年有500万元的利润,虽然平平淡淡,但是回报也不错。未来如果能上市或并购,我只当是捡了个大西瓜,就偷着乐呗。”

  如果要给自己的投资打一个分,刘浩给自己打及格分,剩下的40分,丢在了原本有些可以投资的好项目流产了,以最后IPO来计算这样的项目,不少于5个,也许这也成为投资人们普遍的遗憾。

  在他心中,投资就像拍电影,关键还是看作品。他最大的心愿是一生中可以投一两个明星项目。他认为进取无止境,投资人现在投了很好的项目,并不能保证以后投的项目也好;就像冯小刚现在的作品很好,不代表下个作品就一定好。

  让刘浩一直耿耿于怀的是还没有冒出一个明星项目,欣慰的是,他预测“未来的一两年,在我已经投资的项目中,新能源、文化传媒或高端制造,将会有一个卫星出现”。

  刘浩认为现在正值当打之年,没有什么年假的概念,其他同行也很勤勉,所以谈不上享受生活。如今,已念完北大光华EMBA的他再次走进教室,乘着这个机会好好系统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用他的话说“走的太快了,得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泓君(微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