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图文:“创业投资转型应对挑战”对话(实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7 15:27 来源: 新浪财经
“创业投资转型应对挑战”对话(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创业投资转型应对挑战”对话(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2松禾资本春季论坛”于2012年4月10日在深圳举行。上图为“创业投资转型应对挑战”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下面有请以下的嘉宾上台与我们进行对话,他们是:东方富海总裁程厚博先生;元禾资本基金管理人王吉鹏先生;君盛投资董事长廖梓君女士;同威创投总裁刘涛先生;嘉宾主持是松禾资本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罗飞先生。

  罗飞:各位尊敬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最后一场是由几位同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作为创业投资的同行怎么样来看现在所面对的创新投资的环境,以及希望每位都展示一下在这个新兴的环境中,每一个机构有什么样新的打法,希望今天最后的环节能够给大家一些新的启示。下面先用几分钟让每位嘉宾做一个自我介绍,先从君盛资本的廖总开始。

  廖梓君:谢谢。我是君盛投资创始合伙人廖梓君,君盛投资是从2005年在全流通启动的前夜开始进入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到现在已经有8个年头,总共发起设立到去年年底有9只基金,有3只基金到期清算、结束,给投资者带来了年均回报76%的很好的收益。我们主要投资的范围集中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还有现代农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比较专注的五个行业里,至今为止有5家企业,我们投资的阶段和罗总的公司有点区别,我们主要投资中后期的企业,这个是有原因的,主要因为我们的资金都是市场化募集的,期限一般都是5+2年。所以如何在5年的法定期限内腾挪打转,这是我们GP管理人很重要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投资的阶段是偏重后期,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罗飞:刘涛先生一直是做天使投资的,因为他在之前从很早就在互联网企业里,从自身的产业从业人员很早就做创业投资,我们有幸也有一些项目跟刘总一起联合投资,请刘涛给大家做一个对行业看法的介绍。

  刘涛:大家好,我是同威创投的刘涛,跟松禾做过几个项目,所以和松禾的投行们都非常熟悉。罗总说了我以前干过几年互联网,所以在2002年开始就做一些天使投资。现在互联网的整个投资高潮已经过去了,热点的是细的分支移动互联网。实际上移动互联网炒得还是很热,但我自己从移动互联网投资来说,我们公司还是非常谨慎的。我基本上每一个季度会测试坏一部手机,我下载的手机端的软件,我自己都下载过四五百个,经常把手机都玩坏了,经常做这种测试。实际上移动互联网的春天一定会来临,而且很快,我们自己判断,昨天我跟腾讯的人一直交流到很晚,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整个爆发,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就差不多了,因为按照手机出货量达到1.2万亿,但真正对移动互联网公司在里面分一杯羹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上被原来大的互联网公司分割走了。从产业的环境上来说,我们经常在互联网行业里交流,大家认为在五到七年的时间,整个移动互联网的销售额会超过PC互联网的销售额,但是对于投资来说非常难投。包括目前我们投的移动互联网项目,除了做工具类的软件,剩下是做游戏的。其实大面积的应用,比如大家经常用的最火的微信、微博(http://weibo.com),创业公司基本上没有机会了。所以如果都做投资的话,千万不要被移动互联网给忽悠了。我就说这些,谢谢。

  罗飞:坐我左边的是东方富海的创始人程厚博先生,也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我们也有很多项目一起投,下面请厚博介绍一下为什么你们投的项目投完之后过了一年我们才能够跟进去。

  程厚博:大家下午好,就像罗总说的,我们东方富海是一个老的团队,但是基金的时间相对比较短,2007年成立的,当年我们跟厉总、罗总是在2000年就开始做这个行当。这个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取得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项目经理像大爷一样的,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找投资经理的,现在角色已经发生变化了,是企业来挑投资机构了。所以整个环境确实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东方富海创立四年多的时间,也是在大家的一些帮助支持之下走过来的,我们发了4期的基金,累计的规模现在也差不多70亿,我们也投了100多个项目,也有一些早期的,也有一些成长期的项目。现在看来,我们整个策略也确实应该再考虑发生一些改变的时候了。基本上我们整个团队从10几个人到了60多人,规模也到顶上,这个转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罗飞:坐在中间的是元禾资本的基金管理人王吉鹏先生,王吉鹏先生跟我们几位有所不同,他是有可能给我们基金出资的出资人,所以把他放在中间,看他的体重就知道作为出资人来讲相对比我们要幸福得多。

  王吉鹏:我确实跟在座四位的身份有所不同。目前元禾资本的基金规模是管理2期的有60亿人民币,一期是2006年开始成立,不到10亿人民币,当时投了16个基金,所以很有幸在2009年年底首次跟松禾合作,当时松禾是我们最后一批客户。我们元禾的基金规模是50亿人民币,到去年5月份松禾发起二期基金,我们也参与了二期基金的投资,所以和松禾是比较紧密的关系,谢谢大家。

  罗飞:松禾资本大家比较熟悉,我们也是一个老团队,一个新机构,我们从2007年成立管理公司,接受出资人的委托来进行创业投资。所以在一成立的时候就发起每年一度的松禾资本的论坛,今天已是第五届。我们发起这么一个论坛,其实除了一起来分享企业家和投资人前辈的经验,更多的是也希望给我们的同行有一个合作的平台。下面的环节就是能够请四位给我们抛出更多的干货,他们觉得在现阶段投资要转型,或者要重新定位。刚才阎焱讲了,其实VC不存在转型,在座每一位,你们觉得作为投资机构,现在是否要考虑转型?

  程厚博:我讲一下我的观点,可能说转型也未必那么准确,但策略的调整是必然的。实际上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形势所逼,应该说刚开始投资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红苹果问题。中国因为整个投资起步比较晚,当时市场上有很多相对成熟的项目,我们可以去先去摘红苹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市场转好,有一些成功案例出来以后,一下子冒出很多机构,红苹果可能就不够了,这时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投资。我们自己内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感觉到可能核心的一点就是未来可能要差异化的竞争,走的具体的路可能是两个,第一个是从策略上要走专业化的道路。第二是投资的阶段适当的要迁移,我们还是要去发现那些有成长潜力的、有价值的企业,无论它是能够上市或者不上市,或是碰到金融危机的周期性波段的时候能够抵抗的企业。所以我们整体的策略是差异化竞争,具体的方法是投资阶段前移专业化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想法。

  罗飞:专业化方面我印象很深的是廖总,因为我们有一个大型的农业项目一起投资,当时已经定下来投这个项目,廖总找到我们说能否一起投资。廖总当时做自我的介绍,我们机构在农业行业已经投了很多项目,我们一听如果有廖总加入的话我们更有力量。在专业化投资方面,君盛应该是走得比较早,但是我也想了解一下,在这两年你们在做专业化的投资方面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廖梓君:其实PE行业是从2006年全流通来了以后,在中国本土一下子蓬勃起来。2006年之前,从90年代末期到2006年这一段,有一些本土的先驱,由于没有突破的机制走过了非常艰难的一段路。2006年来了以后,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财富示范效应,让全民PE的时代快速来临。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本身这个行业迅速有大量的人涌入,叫做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还有一个问题是投资者对着这么多一夜冒出来的GP管理公司也分不清楚谁好、谁坏。刚才罗总给我们一个话题是转型应对挑战,我觉得转型有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在转型,其实转型意味着有所取、有所舍,需要牺牲掉、放弃掉原来一部分老的东西,取的是新兴产业。

  刚才刘总讲到未来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还有很多成长空间,我们能够通过私募股权基金,把过去30年积累下来的传统产业里的财富投资到这些新兴产业里,助推了国家在微观层面千千万万个中小型企业的成长,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第二个转型就是PE行业的转型,刚好我在3月底有一篇文章发表了,2012年到2013年实际上是PE行业的转折年转型,因为经济放缓,很多企业利润下滑、增长乏力,我们是投资机构,同时资本市场从创业板七八十倍的发行市盈率,到现在最新的市盈率已经掉到20倍以下,我相信资本市场未来的市盈率估值还会再下一层,这就对我们做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我们一定要在现阶段从过去2009年、2010年的高歌猛进、跑马圈地的投资方式理念是醒过来,更加注重投资项目的精挑和细选。我估计再有两三年,创业板和中小板在全流通的情况下平均市盈率是15倍左右,因为资金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留在资本市场获利更高,还是在实体经济里获利更丰厚?平均市盈率就是15倍左右。所以对GP管理公司现在是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挑战,领头的公司如果10倍左右投,今后15倍出去,你拿什么给投资者回报?那就必须要靠企业本身自身的成长,才能给PE应该有的满意的回报。所以这为我们在未来迈给2012年和2013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投资最根本的一句话是风险管理,我们要对风险控制价格,要有更清醒的认识。一个是我们国家经济转型,还有一个是从业人员业务模式发展的思路、经营的理念也要有一个转型。

  罗飞:刘涛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这五六年你更多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你觉得在这个时点上,跟三年前比,你觉得在投资的环境或者在投资策略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刘涛:创投都是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在PE上我总听很多同行说互相抢的,别的行业是越竞争价格越低,创投是越竞争价格越高。我们好像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从着装上来说,我跟他们四个人也不太一样,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创业者当中,天天穿西装是没法跟创业者在一起的,我指的是早期项目。包括10倍、20倍,我们投的项目根本不涉及PE问题,根本没利润。比如我们跟创投的合作比较多,跟松禾合作的项目是最多的,现在有四五个,有一个已经退出了。但是我都听说过以前做中后期的,松禾还是做得比较靠前。其实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创投股权投资公司跟实业投资差不多,创投没有什么熊市、牛市,做股权投资没有熊市、牛市的概念。在我们投一个企业的时候,你经常问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一定有竞争对手的,你说不清楚的话我就不敢去投你,创投是一样的。任何的创投公司,你都应该问自己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同为创投,我比廖总他们的公司强在哪儿,我比松禾强在哪儿,要说出道理来。

  罗飞:穿的衣服爽一点是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呢?

  刘涛:其实转型的问题不用再探讨,你怎么转,往哪儿转,能不能转得更好一些。我个人觉得投早期项目更多的是方法论问题,互联网的投资高潮已经过去了,在互联网投资一定要慎之又慎,这是我给大家中肯的建议,你没有做过互联网,不知道互联网的厉害。互联网的整个创业公司的成功率,比如我拿年利润在两三千万以上,如果不算成功的话,它的成功率是远低于传统行业的。以我自己的经验判断,互联网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当然你投中了一个,它的回报要比传统行业高很多。包括我们也从互联网产业里逐步向外延伸,比如文化产业,其实里面有很多东西跟互联网产业是很类似的。我就简单说这么多,不知道罗总刚才问的意思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单独说互联网的话,我真的建议大家一定要谨慎。

  罗飞:刘涛跟大家再讲一下,你觉得同威在做早期投资,尤其是在做移动互联网的早期投资的时候,你们怎么样来积累核心的竞争力?

  刘涛:做早期项目,比如我们的业务人员、投资经理全是互联网出身的人,没有一个是做投行和金融出身的人。我们董事长是做金融出身的人,但是他只是投资决策的时候参与一下,而且如果碰见早期的移动互联网项目,我们投什么票,他就投什么票,他也不管。从决策团队来说,整个团队要对这个产业非常熟悉,只有说这个产业出来的人才知道那里面的味道,看看研究报告,包括券商的研究报告,我个人感觉那个东西非常容易被误导。如果说竞争力的话,一定要找产业出身的人。

  我听说很多创投在往早期转的时候,比如我要转一个互联网投资,我从腾讯拉一个人过来做我的投资经理,这没有意义。因为一定要进入你的决策层,如果我以前的合伙人对我这个公司很有感情,很负责任的话,拉一个早期项目,我听不懂,真的是不敢投赞成票的。这可能是很多创投在转型过程当中的一个严重障碍。

  罗飞:我们看GP比较多,也投了很多管理公司,从您个人得看法来讲,您觉得这几年对于GP管理公司有什么样的见解?

  王吉鹏:从我们2006年做投资,到今天差不多6年的时间,随着整个大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起伏,这几年国内的GP团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是数量的增加,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2006年刚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个行业的团队是只有两三百家。到今天坦白讲,你问我现在国内有注册的基金是多少,真的不能预知到,有人说8000家,有人说2000家,有人说上万家。包括现在带一个团队做几年项目,他就开始独立的做项目,现在我们新进的一个小伙子,带他一年到两年他未必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你以前看它很相似就行了,但2009年以后,因为不同的模式出来,深创投的模式、九鼎的模式都有优势和道理,所以不同的方法都能取得成功。这时候你再去判断团队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回到超额的回报,对你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有挑战的。

  有几类转型,一个是美元基金在转型,因为最早刚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我们第一个基金是10亿成立,2006年拿了钱是投不出去的,当时基本上在国内主流的团队是美元的团队,当时没有人做人民币的,所以我们当时成立以后一个基金都没有投,一直到2007年,这个契机是2006年的结构慢慢不能走了,每个团队要做人民币的基金,包括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以后,人民币的投资,包括2008、2009年的资本市场,整个人民币一下子就起来了,所以美元的团队也有选择性。在机构转变过程中,首先是美元团队向人民币转,他们要熟悉一些做法,他们原来做的都是海外的结构,在海外上市,跟国内的资本市场是脱节的。现在他们要做人民币基金,他们要引进相应的投行人员,包括中介机构对项目有一些判断,包括要去布局资源,其实是花时间的。同样的人民币的团队,特别是2009年也在进行一些转型。特别是深圳有代表的一批基金,差不多大家都有10几年的历史,前几年是默默无闻,有些合伙做基金。第一期基金的规模都不是太大,一个亿到2个亿左右,随着基本上市,一年到一年半发一只新基金,它的基金规模是成几倍甚至十倍左右的增长,可能第一个基金是1个亿,第二个基金是3个亿,第三个基金到10亿,第四个基金就到二三十亿,对基金是有很大的挑战性,基金规模扩大以后,对原来熟悉的领域,原来1个亿的时候相对投中短期的项目,一千万的投资额,但是我管了二三十亿的基金,你的基金规模大了,人员管理半径和合伙人的规模都有很大的挑战。这几年的团队管理,包括前面已经有很多项目,包括项目的管理对GP来说挑战很大。所以我觉得美金的团队跟人民币团队都在经历转变和磨合,但我认为未来从我们的观点讲,未来能够成功或者持续发展下去的团队是哪种类型的?我们非常同意罗总讲的专业化的团队,如果做到最后,你其实还是希望把产业做深做透,你很难抓住所有的机会,你是不可能全抓住的,只有在一个产业上做深做透,在项目上做一些产业布局。不仅仅是对获取项目有一方面,对回报或者退出渠道都有多重的选择,同时也增加投资的安全性,因为你在同一个产业链上可以做产业链整合的事情,同时也增加退出渠道。第二是美金的做法,美金内部的流程化管理、分配制度,灵活的决策体系,这里面两者要趋于融合,如果大家找到比较完美的平衡点,我觉得这个团队是非常强的。这两种类型的团队会在国内走得更强,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罗飞:刚才大家都讲了转型,我们看一下“转”字也很有启发,“转”的左边是一个“车”,右边是一个“专”。我的理解是车是指一个方向,专是我们的做法。如果不专的话,这个转有可能是车会散。那么我想请教一下各位,尽可能的在专业领域有更多的投资,另一方面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愿意、才敢相对超前的做一些行业的投资。我先起一个头,我们和东方富海投资了一家企业,在北京是做WIFI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设备供应商,这家企业我们是第二轮投进去,在上一轮是东方富海做了第一轮投资,第一轮投资是冒的风险比较大,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发展也不错,所以我们做了第二轮投资。当时我的感觉是能够比同行至少早一年看到WIFI新的发展和新机会,那个团队组建也不太强,在那个时候你们怎么样找到这么一个企业?第二是在那个阶段下,你们怎么样来做这个决策?

  程厚博:罗总讲的这个项目,我们当初也比较困惑。说到转字,你刚才分析得很对,车要转到方向上去,你有一个自己正确的方向。刚才说到转型也好,策略调整也好,嘴上说非常容易。但实际上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非常难,就像刘涛总说的。我们刚才说要专业化,要投资前移,这是逻辑上的想法。但是怎么前移,怎么专业化是一个问题,是不是从别的机构挖一个人来就专业化了呢?实际上刘总说得也很对,如果仅仅是到你想做互联网,我在互联网挖一个人来,一定是做不到专业化的。所以说到这个案例,东方富海在2年之前就开始琢磨这个事,我们在内部划分行业小组,自己在培育行业小组,你也没有办法,从外围还要挖,不挖的话自己原来的团队没有这些人。今天在座的都是专家,所以他们都讲得非常到位。

  当初这个项目,严格的说我们在开投委会的时候差点被枪毙的,因为我们投委会的委员自身的背景不是那么专。这个项目最终是因为项目小组和对这个行业理解比较深的人坚持,这个项目是刚起步,而且在这个行业里不是老大,只能排在四、五名上,前面有华为出来创业投资的,有几家比它做得好。而且它的总经理也是刚加盟的,我们是冒着一定的风险,他们和总经理之间能不能磨合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是行业的判断,它未来确实能不能起来。最后根据我们反复跟他们接触以后,第一个是我们对人初步有一个判断,他们够专业,第二是很专注,我们在东方富海投资的时候,我们希望投一根筋的人,专注做一件事情的人。他基本上24小时除了睡觉脑子里就想着干这个事,这是比较符合我们的看法,他非常专注。再一个是从人的特性上,我们感觉到他们有互补,对人做了初步判断之外。我们也咨询了行业里的,包括中移动、电信等。我们是差一票被否定了,最后也是勉强通过了。从目前来看这个项目还是做得不错的。

  罗飞:这个项目即将完成第三轮的募资。

  程厚博:我们投了1个亿左右,现在应该是快到四五个亿了,时间也比较短,这是一个案例。再说到转型,现在我们觉得怎么样专业化,除了内部自己建立专业小组、行业小组之外,我们现在还有一个想法是要搭一个复合型的平台,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平台才有可能真正专业化,否则就很难。所以我们未来有可能在平台上专业化。比如我去做生物的,我就要去搭建生物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有它的合伙人。这个团队里我们会引进能够决策的行业里的人来做合伙人。加上我们原有的团队,在管理方面是复合型的,但是专业能力也比较强,因为专业的人要进入决策层,所以在走专业化的路上,我们希望在结构上做一个专业化的平台,这样才有可能走向专业化。如果在现在的大锅里面真正做到专业化,我们觉得也挺难的。因为投委会决策人还是这几个人,它的结构还不会变,所以最终还会出现这个情况,一个好项目,可能决策人不懂就把它灭掉了。所以我们觉得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罗飞:专业化的基金有这个需求的话,一定会有一个专业化的团队,而专业化的团队又跟专业化的组织架构相关联;

  程厚博:一定是结构上设计合理,才能实现专业化,否则很困难。

  罗飞:再请廖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觉得廖总在基金的专业化来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廖梓君:我觉得深圳的同行因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其实我们以后共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专业化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在道层面的专业化,一个是术层面的专业化。道层面的专业化,你是追求自己规模化的扩张,用投资者的钱做冒进的投资,还是说你把投资者的利益当成是最大的公司的使命和目标?我在从业市场20多年了,从公募基金也好,包括私募基金,不管是二级市场,还是股权基金,确确实实在道的专业化曾经做得不够高,最后变成了追求规模的扩张,投资者的利益,给投资者创造回报已经变成了是第二个层面的事情,所以这是道层面上是否专。至于说术,就是说怎么来判断一个企业有没有核心价值,是战术上面的专业化,这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我们做投资,视野非常广泛,永远有新的行业出来。就像刘总说的互联网,现在是移动互联网,不停的有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出来,必须要让我们这些做投资的人跟着新的东西学。在术的方面是风险管理、精益求精,我想起来当时投了一个项目,回来过投审会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两个数字不对,就是进货和出货,因为这中间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是良品率没有达到我们预期,我们最后派投资组的人重新去点进货料到出货料,我们自己估算出来这个公司的良品率究竟是多少。类似于对管理的资金,如果有一个负责任的心态,你自己就会知道在具体的解决方法上要做得多么样的严密和严谨。

  我经常听到一些同行说去看一个项目,和董事长谈了一个小时就决定要投了,我个人感觉这个事情要么是神仙做的,我们确实是不敢做的。我们对各个方面竞争对手的采访,对财务数据的核实,库存的盘点,都做得非常严密。因为我们以前在这些问题上早些年投资的时候吃过亏,尤其是刚才罗总特地说到原来投过农业类的公司,包括农业类的公司如何虚增库存,虚增利润,因为我们收购有一些深刻的经验教训,怎么在术上面专业,而且还要有永远的进步空间。

  王总说什么样的企业走得比较长呢?你既熟悉本土的企业生存的环境,同时又把外地美元基金的决策流程和竞标的完整体系拿来中国,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实践,这样的一个结合的团队会走得比较远,我们也是这么实践,也是这么认为的。

  罗飞:从行业的专业来讲,刘涛的团队所有的同事、投资经理都是来自于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你觉得在这么一个基础上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吗?

  刘涛:刚才很赞同程总讲的,比如在投资合伙人队伍里没有专业的人,他否定了WIFI项目,实际上是对基金或者公司负责人的态度才会否定。廖总总结得非常好,关于道与术的问题,扩张与规模的问题,是否为了追求规模而放弃了投资回报率的东西,同行中肯定是有的。而刚才罗总问我的问题是做得这么专,有没有什么东西限制到发展。两周前有松禾赞助的私募论坛,当时也讲了转型的问题。其实不要有概念说创投转型只是往早期转,你可以再往后期转,后到什么程度?后到并购。包括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在操作一个项目,是并购中国在美国的一家上市公司,它已经上市了,但是在纳斯达克实在憋得不能再憋了。由于我们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觉得那已经严重低估到不能再低估了,现在假设没上市的价格可能都高过上市的价格,这就可以做并购了,一次的并购可以是上亿美金,不影响你因为做了前期而规模上不去。包括现在我们已经谈了几轮,其实能够谈妥不影响你的规模。既做早期,也做非常后的后期,只不过是IPO以后是券商弄去了。所以并不影响资金规模的问题。

  另外是再扩展的问题,我跟程总的困惑是一样的,假设哪天我也觉得生命制药的干细胞不错,行业分析也没问题,但是我就是手哆嗦投不下去,你想象得容易,但下手的时候没有专业的可信任的合伙人,依然是下不去手的。首先对于我这个只专业一个产业,这并不影响整个基金规模的扩张,只不过换到别的产业,对于我们来说跟程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罗飞:对于转,我又有一个新的理解,从右边往左边看是“专、车”,专车的意思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基金是一个专业的基金,我们的团队是一个专业的团队,投资人把钱放在我们的车上,就像是一个专车一样。第二,为什么现在会有VIP专座?其实只有专才有可能上专车,上了专车,就像刚才刘涛讲的,我们认定、锁定的几个行业是可以做下去的,先有专车有可能做成专机,从我的体会来讲,我们的投资人先坐上专机,我们开着去享受美好的空气。

  今天下午大家听着台上的几个人唠叨,希望能跟在座的每一位有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这个互动对我们来讲有可能也是一个挑战。

  提问:我问一下刘总,你们这几年的回报有多少?

  刘涛:早期项目确实周期长,我只能说几个案例,我2002年投了一个,2007年出的是65倍,跟松禾一起投资的已经退出的是67倍,这是我两个已经退出的比较高的回报率。第一单的退出是用了1年零8个月,67倍的回报,税也已经交了,你可以去福田税务局查。我无法像中后期项目一样去评估,去很系统的算出来。因为在早期项目里,我刚开始做的很多东西都是个人投资和一些朋友的投资。实际和其他创投合作的项目,已经升值的有很多了,包括2009年投的文化产业,不说哪个同行了,要出价8个亿收购我们的股权。尤其是80%的退出渠道是并购,不是上市。所以我很实在的给你讲,我没有算过整个回报率是多少,但是这几次开论坛的时候,我基本上在讲天使投资,换句话说,讲天使投资的人,如果老说你哪个项目回报多少倍是没有意义的,你要讲你投死过几个项目,我告诉你我现在投过的项目死掉的有6个了,清算掉的。你能投死这么多项目,我今天还能坐在这儿,说明我的回报率还是不错的。

  提问:您总共投了多少项目?

  刘涛:把公司全算上去还是我个人投的?

  提问:全散进去。

  刘涛:应该有30多个。

  提问:死了6个不算多。

  刘涛:还会继续死的。

  提问:如果跟房地产前几年比起来,回报也不算什么,还是偏低。如果说2005年买深圳的房子,我想应该是好几倍。刘总给我的感觉是我在松禾和程总这里都有投资,我感觉除了转以外,应该是还有“等”字,也就是竹林里面有一个寺庙,心还得静,才能带来高回报。像我们投的基金,整体来讲我们希望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心态。就像今年的经济转型期,包括拿基金的钱去投,转型中间的风险也很高。

  刘涛:一定要稳得住,PE从2006、2007年到2010年,那是一个抢钱的时代,在PE上,能抢的一定要去抢。换句话说,我以前认为PRIPO投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我认为不是,只不过那个时期过去了。我真的觉得干细胞挺好的,但是我不敢投。

  提问:一般拿了别人钱以后,一年忍着不投也不容易。除了对投资者负责以外,心还是要静。从您的做法来讲,我挺佩服您的,能忍得住。

  刘涛:真的不是忍得住,真的是在别的地方不懂,您过奖了。

  提问:程总,您好,我是投资经理,我想代表一下年轻的新入行的投资经理问前辈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说现在PE要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作为投资经理个人,他所能专注的行业毕竟有限,但目前会关注不同行业的项目。对于一个不了解的行业怎么去做到尽可能的专业?作为一个投资经理,特别是年轻投资经理怎么做到专业化,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谢谢。

  廖梓君:这个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就是积累,而且是实战经验的积累。成熟的海外市场做PE,做股权投资的都是在做非常优秀的投行人员转型做PE,但中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市场。由于投行保荐人的制度,现在保荐人是成本很高。刚好PE市场又是从2006、2007年才突然快速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才的匮乏、各个GP管理公司的业务积淀都跟不上,这个短板是制约了发展的瓶颈。人才问题根本没有捷径可走,一个成功的投资经理,既要懂法律,懂资本市场,懂财富,沟通能力很好,就是勤勤恳恳的熬三年以后,再选择哪个专业是你可以长期做下去的,没有捷径。

  提问:各位专家下午好,我们是一个企业方,是专门做动力发动机研发的。包括刚才投资顾问的教授也在这里,他也知道我们公司,但是我们一路走过来很辛苦。包括讲到天使投资,这一次转型是不是偏重于往天使方面转?第二是这些投资人对企业的研发,这一段的忍受能力是多长?因为我们早些听到企业比较急躁,为什么企业急躁?是因为企业要生存,所以我们熬不下去了,不急躁怎么办?这就是我现在要跟你们提的问题。

  罗飞: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投资人是否愿意投早期的项目?

  提问:对,这次转向包括天使投资是往后期转,还是往天使方面转?第二个问题是你们对技术企业的忍受力是多少?你刚才讲两年、三年,你要告诉我一个期限。

  程厚博:实际上你的问题我们已经回答了,东方富海是可能往前走,但是整个产业链上,刘总也说他也可以往后走,因为他是很专注的,他可以去做并购。根据我们自己团队的特点去做选择自己合适的事情,你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是说一定往前走还是往后走,我觉得都可以。

  罗飞:第二个问题是作为投资人愿意等多长时间,这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复,为什么?做早期的投资,刘涛也讲了,早期投资是没有退出的,在短期来讲看不到退出的那一天。所以我们的基金大体会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基金,早期基金在于退出期基本上是没有时间表的。第二,对于投资成长期和中后期的基金,我们会有退出的最后时间,这和我们基金的期限有关,我们的基金基本上是七年的时间。谢谢。

  提问:我想请问一下罗总,我是北京环球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您对目前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怎么看?也就是投资人和接受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关系怎么看?谢谢。

  罗飞:你刚才讲了LP和GP的关系,之前赛富的阎焱已经用篇幅解释过了。从我来讲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投资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我们有多少积累,我们的事业成功首先是投资人愿否支持我们团队一起来做创业投资。第二,投资人对于管理人又是一个信任的伙伴,所谓信任的伙伴也是很难得的。也就是在投资人做决定,把这个资金放到基金的时间,往往他做了另一个决定,他不再参与项目的具体决策,所以是一个互相信任的伙伴的关系。第三,投资人和管理人的关系,最后会成为非常难得的,而且是时间很长的朋友关系。这是我个人的三个体会,谢谢。

  时间差不多了,借最后的时间,首先对于今天参会的每一位来宾表示深深的感谢,最后也希望大家借这个机会对在座的这四位嘉宾表示敬意,谢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