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谢旭人:加大财政对文化投入力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1:2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陈汉辞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的定性和倡议,正在持续发挥影响力。不仅近期以来,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在积极出手,政府也准备拿出真金白银。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昨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各级财政要增加文化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文章提出,要加大财政对文化投入力度,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多种政策工具并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这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然是件好消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多个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的事业,但个人看法,目前全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0.4%,如果按照该学习精神与决定,‘十二五’期间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国家财政中的比例提高到1%就不错了。”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对于教育、科技、卫生等投入比例,包含体育等大文化概念在内的文化投入算是很低的,不过,一专业人士开玩笑表示,如果期待财政比例增加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等待,教育的财政支出比例增加到4%,从提出到实现花了17年的时间,还是要在投入结构和方式上做好工夫。

  魏鹏举表示,就国际水平而言,0.4%的比例实际上并不算低,从2008年开始,中央地方财政对于大文化的投入每年超过1000亿,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增加20%,地方财政稍微少点,“美国的联邦财政是不怎么投入,主要是地方事务,投入的是文物保护、艺术的普及教育等,包括电视台、出版社等绝大多数是依赖市场经济自身去调节,法国也是更多地针对规模巨大的文化事业进行投入。”

  魏鹏举认为,投入不算低,关键是投入的结构是值得反思的,一是对于事业的单位投入是不是较多,对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创新方面投入是不是不够多。

  而日前财政部的一次学习会还提出,要重点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支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支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