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家电大佬的江湖:海尔全球逐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4: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丁磊

  以2001年为坐标回望,将中国制造作为根基的家电业大佬们经历了颇为重要的十年。

  彼时,张瑞敏带领的海尔在全球白色家电综合实力排到了第六位。而在入世十周年之后,海尔在国际化发展之路上一路高歌绝尘,走在了其它企业的前列。

  2011年,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的全球家电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海尔品牌在大型家用电器市场占有率为6.1%,连续两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

  从综合实力排名第六到大型家用电器占有率第一,短短十年,海尔如何完成腾空一跃?

  国际化布局

  2011年,福布斯杂志做出了一项行业统计,海尔集团在全球白色家电综合实力排到了第六位,张瑞敏也就成为了当时国际曝光率最高的中国CEO之一。

  张瑞敏1984年开始担任海尔冰箱厂厂长,将一家小厂扭亏为盈并登上全球排行榜,一时之间,海尔和张瑞敏成为中国品牌以及中国企业家的代名词。

  也正是在那个时点前后,张瑞敏带领的海尔集团开始了全球化探路。海尔全球品牌运营总监张铁燕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海尔就进入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创中国自己的品牌。

  海尔最先涉足的是欧洲市场。早在1990年,海尔就将冰箱产品出口到德国市场,2001年,海尔集团并购了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工厂,开始在欧洲布局本土化运营体系。

  家电大佬的江湖: 海尔全球逐鹿

  随后是在美洲市场。1999年,海尔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2000年正式投产生产,这也意味着海尔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基地的成立,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海尔在美国的社会贡献得到当地认可和称赞,南卡州政府还无偿将市里的一条大路命名为“海尔大道”,这是美国国内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

  入世之后,海尔加速了国际化布局。

  海尔明确“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思路,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同时,加快在发展中国家的布局。2001年,海尔集团与鲁巴集团合资成立海尔巴基斯坦工厂,生产冰箱、家用空调、洗衣机产品。同年5月,海尔在非洲尼日利亚成立合资工厂。

  2006年开始,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在美国、欧洲等地区都实现了本土化的运营。

  截至目前,海尔在全球共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这使得海尔能够快速整合当地人才、技术等资源,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

  海尔下一步

  如今,张瑞敏已经步入花甲,由他一手缔造的“海尔帝国”,也迈向而立之年。如何带领这家拥有7万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在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海尔董事局主席、CEO张瑞敏需要思考的问题。

  张铁燕分析认为,入世十周年后的今天,全球经济正在由传统经济时代进入到互联网经济时代,营销的碎片化带来了客户价值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海尔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大众市场,在这个时代,企业必须由大规模制造转变成大规模定制。如果企业不能适应这个挑战,就谈不上发展,甚至连生存都很难。

  为此,海尔内部展开一场基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张铁燕介绍,海尔一直在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实现每一个员工直面用户、直面市场,由员工自己创造用户需求,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这一模式下,海尔在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在全球各地市场均保持着持续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

  海尔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海尔白电在欧洲地区的营业额实现了40.9%的大幅增长,其中意式三门冰箱同比增幅高达90%,洗衣机也实现了50%的市场增长;在美国,海尔冷柜进入市场三甲;在日本与新西兰,海尔冷柜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18.89%与18.5%。

  海尔的国际化扩张思路并未停止。在2011年家博会上,海尔冰箱、厨电和洗衣机分别与美国陶氏化工、意大利BEST、新西兰斐雪派克(FPA)展开战略合作,整合全球最先进的研发团队进行技术创新。

  10月18日,海尔集团就并购三洋白色家电业务达成最终协议。根据协议,三洋将把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9家全资或合资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海尔集团。海尔的全球版图进一步扩大。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