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航运业不景气 经营者信心已跌至冰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6:50 来源: 东方网-文汇报

  上个月,国内一家颇有些名气、“海陆空”俱全的物流公司被曝光拖欠船东巨额船租,虽然公司总裁对媒体解释是“延付”而非“拒付”,但同时也表示,由于市场不景气,公司将进行收缩调整,暂时不再订新船、到期船只不再续租,同时还将缩减部分亏本航线。业内人士则抱怨说,今年是航运低迷期,运价低、成本高,拖欠船费、延付租金的航运企业其实不在少数,很多企业苦苦挣扎了一年,只是为了不亏本,或至少别亏太多。

  而这个月,上港集团传来好消息,今年1至10月,上海港共完成货物吞吐6.03亿吨,预计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达3150万TEU(标准集装箱),与去年2907万TEU的纪录相比,增长约8%,继续领先新加坡港等世界其它强港。

  一面是船舶运输企业在“瑟瑟寒风”中备受煎熬,一面是港口企业在桥吊的轰鸣声中“积极向上”,这一冷和一热,共同构成了2011年中国航运业的整体格局。对于这种看起来有些矛盾的现象,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真虹分析说:“港口企业的景气,表明我国运输需求仍处于高速增长中;船舶运输行业的不景气,则主要应归咎于运力投放过剩,以及经营成本的持续居高不下。”

  景气指数显示“前高后低”走向

  就整体而言,2011年中国航运业整体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趋势。

  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指数信息,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指数均位于“微景气区间”,分别为102.02点、100.57点和102.83点,但预计第四季度将跌破景气分界线,为95.80点。侧重反应航运企业对后续市场预期的航运信心指数则全年一路走低,从第一季度的107.71点一路跌至第三季度的72.77点,反应了行业间普遍弥漫的悲观情绪。

  作为“重灾区”的船舶运输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景气指数全部位于“相对不景气区间”,分别为87.47点、96.83点和89.96点,预计第四季度的景气指数为85.31点——就在去年第二季度,这一指数还高达129.58点。至于船舶运输企业信心指数,今年第一季度时仍有71.15点,第三季度已暴跌至20.85点,表明业内人士对行业经营的信心已跌至“冰点”。

  与船舶运输企业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港口企业景气指数今年前三季度均维持在110点以上,处于“相对景气区间”,港口企业信心指数则全部位于130点以上,第二季度甚至出现了160.39点的高位,充分展示了港口企业总体运营情况良好的局面。但因为受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预计第四季度港口行业的发展态势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将出现下行趋势。

  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境遇

  如果从航运市场的角度回顾,今年,国际集装箱、干散货以及石油运输市场,则在普遍存在运力过剩这一“通病”的基础上,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今年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需求增幅为8.1%,投放的运力增幅则为8.3%,而以马士基为代表的集装箱运输巨头又不断进行成本竞争,双重因素共同“绞杀”了集装箱运价。12月初,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同比跌幅达14.3%,欧洲航线的部分航次运价甚至一度跌至每箱500美元,而“保本价”尚需1100美元。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油价高企、融资困难,再加之供需失衡,最终导致了一个惨烈的结局,“前三季度各主要集装箱班轮公司的财报显示,今年绝大多数国际班轮企业都亏本。不过,这一残酷的结果,未来也许可以成为业内新一轮结构调整与合作的基础。”航运研究中心航运市场分析部副主任张永锋说。

  航运市场分析部研究院钟晓燕则介绍说,在各类航运市场中,供需最失衡的还是以运输铁矿石、煤炭和粮食为主的干散货运输市场,“2005年后,市场的运力增幅持续在6.5%以上,去年达到9.8%,预计今年将超过15%。”之所以会出现运力“管涌”,除了2008年前后订造的船只近年陆续交付,还因为包括淡水河谷公司在内的货主开始建设自己的运输船队,这更加剧了船公司的生存难度。

  石油运输市场的运价同比小幅回落,虽然也存在一定的运力过剩(2011年运力增幅4.09%,需求增幅2%略多),但整体来说,由于市场准入门槛高、业内企业与石油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比国际集装箱、国际干散货市场,供需差距较小,市场相对最稳定。

  未来的路在哪里?

  在谈到中国航运业未来发展趋势时,真虹坦言,目前航运业所面临的困境,是由运力过剩、经营成本持续高涨,以及世界经济大环境等众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想在短期内摆脱困境难度比较大。

  “业内曾有人预测,这口气要2013年才能缓过来,但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意见,认为2014年前复苏的可能性不大。”真虹说。

  他预测,明年虽然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复苏,但今年集运企业间的“价格战”可能不会延续下去,面对高额亏损,企业将开始收缩运力,规模较小的集运企业将组成新的联盟体对抗集运“巨头”,届时运价可能会有小幅上涨,帮助减轻企业的经济压力。

  如何才能“熬过寒冬”?

  真虹提出,首先要加强航运企业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大船企摊子一般都很大,可以压缩的地方很多。减少行政开支,减少出差费用,都可以省钱。”

  其次,鉴于目前运力普遍过剩,船公司要注意“控制运力”,尽量避免盲目投放运力。

  最后,对于马士基这样“来势汹汹”的国际行业巨头,中国企业应考虑如何应对挑战、避免“出局”。“马士基今年订了20艘1.8万TEU的船,未来单箱成本肯定占优势,可以凭借‘规模效应’夺取市场份额。”真虹说,“中国的航运企业正面竞争恐怕有难度,但可以结成联盟、‘抱团取暖’;也可以选择多元化经营,投资发展势头较好的码头产业和港口企业;还可以走差异化经营,专精如冷藏集装箱等特种箱的运输,这些都是可行的出路。”本报记者叶松亭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