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媒体称CPI并非越低越好 个人感觉有差异难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3 03:57 来源: 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薛志伟

  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英文简称,我国通常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通过度量一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来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情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CPI直接反映物价涨跌对居民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医等各方面的影响程度,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解读CPI?

  首先,CPI不包含投资品和隐性收费。CPI反映的是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的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不包括房价和农业生产资料。另外,CPI中也不包括乱收费和一些没有明码标价的隐性收费项目。

  其次,CPI不是绝对价格。CPI反映的是当前的物价水平相对于过去某个时期上涨(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绝对价格的高低,CPI涨幅高并不意味绝对价格高,反之亦然。例如,成都猪肉价格由5元/公斤涨至9元/公斤,涨幅为80%;而上海猪肉价格由7元/公斤涨至10元/公斤,涨幅是42.9%,虽然成都猪肉价格涨幅远高于上海,但绝对价格却是低于上海的。

  第三,CPI是一个平均数。在使用CPI时,既要看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也要看其内部不同类别价格的变动。总水平的上涨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全面上涨,反之亦然。例如,2011年CPI快速上涨,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造成的,其他类别价格变动不是很大,水、电价格相对稳定。而食品类的上涨主要是由粮食、油脂、肉类价格上涨所致。因此2011年CPI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

  第四,CPI并不是越低越好。因为商品、服务价格不断走低将使企业效益下降,从而造成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下降、市场消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将陷入一种互相牵制的非良性循环中。

  为什么CPI的涨跌有时会与人们的感受不同?

  应该说,这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个体与总体、部分与全部的差异,以及存在着个人承受能力、对比时间、地区之间与即时和滞后等方面的差异。

  个体与总体、部分与全部的差异。CPI是一个综合统计指标,并且是一个平均数。从CPI涵盖的人群看,包括全社会所有人群,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反映总体的统计指标的感受就会存在差别。而且,CPI的统计是涵盖了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如果人们根据对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与根据全部商品价格平均计算出来的涨跌幅度相比较,必然会产生较大差异。

  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由于地区间、行业间、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较大,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也不相同,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和感受程度也就不一样。比如说,在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日常支出中,食品支出通常比重最大,这部分支出还很难压缩。当前食品价格上涨又较多,低收入居民家庭在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不减少消费数量,必然会增加其食品消费支出,生活压力增加,对价格上涨的感受尤为深刻,很大程度上会感觉发布的CPI数据偏低。

  对比时间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的价格变化,往往是将时点价格进行比较。一般是将今天某一商品的价格与昨天或者前几天的价格相比,最近购买的价格和上一次购买的价格相比,对比时间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不断变化。而CPI的对比时间则是相对固定的,其中同比价格指数是本月与上年同月对比,环比价格指数是本月与上月对比。特别是CPI是用月度平均价格比较计算出来的,不是用时点价格比较计算出来的,这样会带来感受上的差异。

  地区间的差异。在大市场、大流通的环境中,地区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价格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由于地区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大差异,仍然存在价格上涨不同步以及价格高地、价格洼地的现象。

  即时与滞后的差异。老百姓对价格变化的感受往往是即时的,不断变化的,而价格指数是一个滞后的统计指标,是事后反映,它对市场价格的反映客观上存在一个滞后期。如7月9日发布的CPI数据是6月份的,但人们感受更多的可能是7月9日当天或前几天的市场价格变化。鉴于此,统计数据与人们的感受不尽一致也就难以避免。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