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振民:大学教育需引导社会需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15:31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9月17日下午消息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在博鳌青年论坛上表示,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由理论转向实践后,职业教育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在学术方面失去了对理想和价值的追求。他指出,大学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合理、科学地引导社会需求,要牢记大学本来的面貌和主旨。

  刚才我们听了印度朋友的发言,知道印度有世界上最大的年轻人团体,而中国在过去30多年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制,30年大概培养了7千万,大学的数目也有巨大的增长。怎么来教育这么一些庞大的年轻人队伍,这是我们大学里面一个重要的课题和思考。作为一个大学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我们感觉到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教育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鸿沟,怎么来认识?我们在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大学教育是非常理想化、理论化的教育,可以说当时的大学教育他不怎么考虑社会的需求。我们非常清楚,以前尤其了文科的教育理论的东西多实践的东西少。

  所以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大学教育有一个重大的转折,就是由原来理想化、引导式的教育,逐渐的向市场主导的教育在转变。所以各种专业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它的职业性,它的技术性。比如说法学教育,我们原来法学教育理论很多、条文很多,怎么运用法律学的很少,这些就有待于大学毕业以后,进入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司重新进行适应,大学教育是不管训练的。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把法学教育重新强调它的职业性、技巧性、技能性,这是中国大学教育过去30多年一个重大的转变。

  进入21世纪我们又发现有新的问题,就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大学的职业教育,可以说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十多年以前很多大学都开办了各种各样的法律诊所,包括商学院,还有医学教育也更加强调职业性。这样职业教育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只有职业没有理想,只谈技巧、技能,忘记了大学的本质,大学本来的追求,应该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合格的公民。所以就出现很多失去灵魂的卓越,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0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刘易斯教授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失去灵魂的卓越》,他就批判哈佛大学的教育由原来引导性的教育、理想性的教育向用户主导型的教育。就是大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大学的满意程度,取悦学生的教育,他觉得哈佛失去了它的灵魂、价值。我觉得这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我观察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好像都是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培养了很多专业技巧非常好的,学术非常卓越的、优秀的科学家、医学家,这些人学术上绝对是优秀的,但是可能他的职业道德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担忧、很多麻烦。前几天我们看报纸上还在讨论,英国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人和动物的胚胎,把它混合来培殖一种科学的怪物。如果说我们大学的学术没有这种理想的引导,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大学将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了很多武功非常高强的,但是没有武德的人。这样的大学教育对人类来讲是福音还是噩耗呢?

  所以我们今天下午的话题,就是大学教育、大学改革,怎么来填补大学跟需求、人才需求的鸿沟。一方面我们大学不是为自己培养人才的,我们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我们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但是不要忘记了,大学是社会的引导者,是社会灵魂的倡导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社会道德的倡导者,不要忘记了大学的定位,大学不是跟在社会后面发展,而是要走在社会前面引导社会的发展。我们以前经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就是整个社会灵魂的塑造者,是社会道德的堡垒,一个坚强的守护者。所以我们怎么认识这个鸿沟?我觉得大学跟社会需求的鸿沟或者说距离是必要的,不是说有求必应,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它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合理的、科学的引导社会需求,这样才是21世纪的大学之道。就像我们的前人所讲的,大之道首先在明德、兴民,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这个和哈佛大学的院长在他的书本里面倡导的一样。在前年哈佛大学校长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也提到了,大学的价值大学存在的目标、宗旨,是照亮人类的人性之美。我觉得我们在认识大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和鸿沟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大学本来的面貌、本来的主旨。我就先谈这么多,期待着与各位交流,谢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