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稀土新乱:整合僵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4 11:11 来源: 财经网

  记者 李岩 李晨蕾

  旧患未平,新乱又生,中国稀土行业距离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道阻且长

  “一辈子的心血都投入在这里,怎么能说关就关了!”一谈起内蒙古的稀土产业整合,53岁的于剑华情绪就开始激动。

  这个在稀土行业打拼30年的男人,是包头市华诚稀土有限公司(下称华诚稀土)的老板,这是一家从事稀土分离的民营企业。今年5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下发《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吊销营业执照、拉闸断电等措施,确保实现自治区境内的稀土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包钢集团)专营的目标。淘汰关停名单中,华诚稀土赫然在列。

  一纸公文,将拥有100多名员工、资产接近1.2亿元的华诚稀土推向生存边缘。与其一同进入这份名单的还有其他34家企业,其中包头市22家,呼和浩特市5家,巴彦淖尔市7家。

  不满和抵制随即而生。这些被列入名单的企业认为,以立项审批手续不全为由宣判企业“死刑”并不合法,过低的补偿方案也难以接受。

  无法协调的利益纠葛,致使内蒙古稀土行业的整合陷入僵局。知情人士近日向《财经》记者透露,此前断电停产的相关稀土企业已悉数复产。

  内蒙古稀土产业整合卡壳的同时,下游稀土应用企业出现大面积停产。原因则与本轮稀土整合的最大“成绩”——稀土原矿及稀土金属、化合物价格有关,其价格半年内上涨了3倍到8倍不等。

  进入8月,上述“成绩”也开始消退。市场数据显示,国内主要稀土品种的价格自7月中旬开始掉头向下,至9月7日,氧化镨钕从125万元/吨的价格高点跌至92万元/吨、氧化镧从17万元/吨的价格高点跌至14万元/吨、氧化铕从3000万元/吨的价格高点跌至1700万元/吨。(详见附表)

  实际上,200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针对稀土行业的政策调控从未停止,并于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国22条”)后达到高潮。但是旧患未平,新乱又生,中国稀土行业距离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道阻且长。

  整合僵局

  截至今年5月,于剑华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发展自己的稀土企业。

  1981年调到包头市东河区稀土冶炼厂的于剑华,在“打工”十余年后,终于迎来了创业的机会。2000年,于斥资170万元收购华诚稀土厂。此前,该厂只是一家由村民集资于1995年兴建的村办企业。

  2001年至2005年,稀土市场疲软,于剑华的厂子始终亏损。据他介绍,亏损最多的一年,数额达到3000万元,“那会儿需求少,生产企业多,企业之间竞相杀价,造成了稀土价格直线下滑”。

  2006年后,市场开始好转。随着价格回升,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的生产原料碳酸稀土走俏,没有稳定原料供应商的华诚稀土只能从市场随机购买。2009年,于剑华收购甘肃一家碳酸稀土厂。该厂翌年投产,产能近6000吨,产品全部供应包头华诚稀土。2010年,于又在山西租厂生产,将其拥有的稀土冶炼分离总产能扩至近2万吨。

  但突如其来的变革,打乱了于剑华的计划。

  华诚稀土所处的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北方轻稀土基地。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今年9.38万吨的稀土原矿产品生产指标中,内蒙古拥有5万吨,占比逾65%。8.6万吨的冶炼分离生产指标,内蒙古拥有3.5万吨,占比逾40%。由于在中国轻稀土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也自然成为稀土行业整合的先锋地区。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下发 “国22条”,此前一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已下发《工作方案》。

  作为多年来稀土行业发展的亲历者,于剑华深知行业整合并非朝夕之事,但政府突然出台的整合淘汰方案,着实令他倍感意外。

  根据《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内各类稀土资源及原料产品由包钢集团专营,包钢以外的稀土采选、冶炼分离企业均被列为整合淘汰对象。

  包钢集团掌握几乎所有内蒙古稀土原矿资源。依据这一绝对禀赋,该集团自2002年起对所属稀土精矿生产企业实行“统一排产、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五统一”管理。

  2008年末,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111.SH,下称包钢稀土),联合旗下控股公司华美稀土、淄博包钢灵芝,以及和发稀土、甘肃稀土新材料、内蒙古高新控股,斥资7亿元组建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公司,将“五统一”管理模式向冶炼分离产品渗透。公开资料显示,包钢稀土目前拥有全球轻稀土产品60%的市场份额。

  《工作方案》提出,采取兼并重组、补偿关闭、淘汰关停三种方式处置列入整合淘汰名单的35家企业,其中由包钢稀土以产权整合方式控股4家,由包钢稀土出资补偿关闭22家,剩余9家直接淘汰关停。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整合工作。

  为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内蒙古政府特别提出三项措施对待淘汰关停企业:包钢集团扼住原料供给,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吊销执照,电力单位停止供电。

  事实证明,《工作方案》对整合难度的判断过于乐观。

  首先遭到炮轰的是淘汰标准。《工作方案》规定,对由自治区级以上投资主管部门立项审批的企业,由包钢集团与其商谈重组合作;对有关盟市、旗县(市、区)立项审批的企业,由包钢集团出资,相关地方政府酌情补偿,进行补偿关闭;对没有立项审批文件的企业,则直接淘汰关停。

  于剑华称,与华诚稀土一同被列入淘汰整合名单的企业的确未经政府立项,但所有的企业都经过工商注册登记,依法纳税多年,并且多年来除环保部门提出补办环评手续外再无其他部门提出补办手续。如今却要以没有立项为由予以关闭,实难服众。包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亦证实,这些企业均为正规企业。

  22家补偿关闭企业对补偿方案亦不满意。按照《工作方案》,包头市新源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只能得到450万元补偿,而该公司称,仅其固定资产的估值即达5000万元。包头市达茂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2亿元,补偿款为1410万元。而华诚稀土被确定的8400吨冶炼分离产能,则以“无立项审批文件”之由被列入直接淘汰关停名单之中。

  “方案出台之前,根本没有人来厂核查产能。”于剑华说。他告诉《财经》记者,包头市经委负责人只是在6月带队到企业调研,但并未提及关停事宜。

  截至6月底,包头市并未按自治区的原定计划对所有上榜企业实施拉闸停电的强制措施,只是对第一阶段的六家企业实施了关停转产措施。至8月,多位包头稀土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此前被强行关停的企业已经恢复生产。

  “多兼并,少新建是对的,大企业的整合没有错。但在整合当中,对于好的民营企业,不要一关了之,如此‘一刀切’不能解决问题”。一位要求匿名的稀土行业专家对《财经》记者说。他认为,稀土行业的整合淘汰必须确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这位专家认为,内蒙古政府授权包钢集团垄断区内稀土生产的做法不妥。“扶持包钢一家独大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垄断必然导致腐败和寻租,应扶持至少一家优秀民营企业做强做大,与包钢形成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推动市场发展”。

  而原计划要被关停的企业,仍在顽强地生存着。于剑华说,他已着手在蒙古国物色稀土矿,目前已有三个稀土矿被华诚稀土列为收购目标。

  价格幻象

  尽管争议重重,但稀土产品价格确实随着政策的密集出台而迅速提升,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本轮稀土行业整肃迄今为止的最大成就。

  根据包钢稀土2010年年报,这家中国稀土主要生产商在过去一年中共生产6.24万吨稀土氧化物,与2009年相比仅增产0.48万吨,但销售收入激增26.65亿元,增长102.78%。

  2010年,包钢稀土实现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1246.18%。2011年上半年,该公司净利润高达19.77亿元,同比增长458.51%。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下称“有色协会”)最新数据,中国稀土金属采选和冶炼环节在2011年上半年实现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64.0%。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以低价格、高质量、大批量的稀土供应逐渐逼退了国外矿商,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增长近10倍,平均价格下降了36%,稀土当白菜卖的说法不胫而走。自那以后,针对稀土行业的政策调控就没有停止过。

  2005年5月,中国取消稀土产品退税相关政策。该年末,商务部又公布《2006年稀土出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首次限定总出口配额为4.5万吨。次年11月,中国再次出台对稀土氧化物征收10%出口关税等政策。而在推出配额制度之前三年,中国已发布《外商投资稀土行业管理暂行规定》,禁止外商在中国境内建立稀土矿山企业及独资举办稀土冶炼、分离项目。

  很快,稀土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度反弹,至2006年7月,氧化钕从2004年底的4.8万元/吨,提高到13万元/吨,每吨上涨了8万多元,涨幅近3倍。这无异于给低迷多时的稀土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006年全年,稀土氧化物总产量达到13.2万吨,几乎与当前水平相当。

  高供给再次导致价格下跌。国土资源部因此收紧稀土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使其一直徘徊在8万吨至9万吨一年。但连续五年,中国稀土实际年产量均超过14万吨。去年10月离任的原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王彩凤指出,指令性生产计划远小于市场需求,“超生”以及私采滥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的情况也大体类似。2008年,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指令性计划指标为11.89万吨,实际产量却达14万吨以上,同时该年中国稀土走私量近2万吨。这迫使中国进行第二轮密集调控。2008年12月,商务部公布《2009年稀土出口企业名单》,拥有出口资质的企业减少了19家。工信部2009年底评审通过的《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草案)则明确指出,未来六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的总量将控制在3.5万吨/年以内。初级材料仍被禁止出口。

  整治国内生产乱象是第二轮调控的重点。2009年4月,国土资源部更新《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进一步降低国内产能,并继续冻结新的开采许可证发放。2010年5月,中国首次公布《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着手为稀土生产企业设置门槛。同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首次把稀土列为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名单,并减少稀土出口。

  连续的政策组合拳之后, 稀土价格再度反弹,并很快呈飞涨之势头,今年前7个月,主要稀土产品价格跃升了3倍至8倍不等。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安文认为,除了宏观政策和行业治理方面的因素,企业惜售以及囤积炒作加剧了稀土价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不合情理,也是不可持续的”。

  有色协会副会长贾明星则指出,最近几个月稀土价格出现回调,表明市场确实有炒作和囤积现象。

  于剑华告诉《财经》记者:“价格中的泡沫成分多,不能反映实际需求,很多人在炒作。”他透露,华诚稀土的客户中有40%是贸易商,“其中有一些在囤货,但是最近都不买了,销售在萎缩”。

  稀土合金厂商赣州鸿富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虎印证,稀土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为贸易商操纵,他们先通过囤货提高市场价格,随后释放手中库存赚取暴利。

  期待平稳价格的不仅是稀土产品相关生产商,还有下游用户。“我现在无法锁定本年度的稀土采购预算。”某欧洲用户的采购专员对《财经》记者说:“这对企业而言十分麻烦。”

  他进一步解释说,该公司采购的稀土合金包括镧、铈、镨、钕,每年至少进六七次货。从今年2月到5月,该公司每次询价均较上月上涨10%。“我们询价以后,对方报价,都是当天的,然后我们必须在24小时之内给予答复,确认合同,并且把原材料的费用打给对方。如果等到24小时以后,价格就要重报了”。

  “任何一种大宗商品都应该有价格波动的范围,我能够锁定这个范围就好。但稀土市场没有一个透明的价格机制。”上述采购员对此倍感无奈。

  另一方面,尽管当前中国仍是世界稀土主要供给国,但当前价格已可支撑外国矿商复产。美国Moly公司以及澳大利亚Lynas公司均预计在2013年之前达到1万-2万吨的年产能。这部分未来产能或将冲击中国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

  现实情况却是,Lynas已依据中国价格与日韩企业签订协议,未来十年为其供应超过8万吨稀土。Lynas首席顾问王鸥表示,由于中国稀土价格的波动,Lynas下一步将推出自有价格体系,以期用相对稳定的价格吸引更多客户。

  面对潜在的竞争,中国稀土行业亟须推出定价机制以保持其话语权。对此,王彩凤认为,由政府机构或企业联盟提供指导价格可为选择。

  包钢方面则希望通过打造稀土交易平台,形成稀土定价机制。今年5月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复了组建“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的有关事宜。按照方案,该交易所将面向其他省区市的稀土生产加工企业开放,主要开展稀土现货交易。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交易所并未规划电子盘交易,无法实现套期保值功能,因此,成立的意义在于,将当前的稀土产品报价透明化,对轻稀土产品价格有些指导意义。但能否实现稀土交易所对市场的调控,关键在于包钢稀土是否把定价权让给稀土交易所。

  此外,由于重稀土类产品大多集中在南方交割,包头稀土交易所近期只能对北方轻稀土类产品定价产生影响。

  产业震荡

  稀土价格的剧烈波动,让于剑华忧心忡忡。近五个月的大涨大跌,使得当前华诚稀土销量下滑40%之多。“有的客户已经停产,有的濒临破产”。

  今年以来,稀土价格愈发涨势凶猛,各品种较年初平均涨幅接近4倍。其中,标杆产品氧化钕已经达到129.9万元/吨,较年初上涨397.7%;中重型稀土涨幅更大,其中氧化铕达到2万元/千克,较年初上涨571.4%。

  应用钇(Y)、铕(Eu)、铽(Tb)、铈(Ce)四种元素的三基色荧光粉是节能灯配件的原材料。今年上半年由于稀土原材料价格波动,三基色荧光粉价格上涨近10倍,占到了节能灯原材料成本的70%。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理事长陈燕生介绍,在此背景下,浙江临安、江苏建湖等节能灯生产基地已出现减产、限产甚至部分停产。

  与此同时,价格不足三基色荧光粉三分之一的卤粉开始被作为替代产品,但卤粉节能灯在光效和寿命上都会大打折扣。

  节能灯行业的部分停产仅为冰山一角。以钕铁硼为原料的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停产。钕铁硼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10倍有余。湘电股份董事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其稀土永磁机组确实已停产,原有订单依靠库存原材料完成。

  国外稀土原材料需求方则采取优化产品设计以减少稀土原材料用量、研究替代材料以及替换原材料等方式应对成本压力。

  张安文认为,“合理而较高的价格,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档次提高,甚至达到促进下游应用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加速应用行业重新洗牌的目的。”令他担心的是,稀土“天价”,致使我国培育多年的以稀土永磁为代表的四大应用行业日渐萎缩,不少下游应用企业被迫寻求替代品。

  “如果‘天价’保持下去,用户没有了,市场丢掉了,原料企业何以自处?如今的稀土真的缺到无货可供了吗?如果下家不接盘,产品不能永远都堆在库里吧?”张安文问道。

  对于应用稀土替代品导致终端产品质量下降的现象,去年10月离任的王彩凤也表示担忧。过去30多年,王一直在中央政府相关部委从事稀土行业管理工作。“稀土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材料,调控稀土产业不能影响到下游产业的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王彩凤强调说。

  相比节能灯行业,稀土原材料的高端应用行业则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

  同以照明行业为例,LED照明产品生产商乐见稀土原材料价格上涨。广州光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檀煜表示,稀土原材料在其LED照明产品成本中占比仅为1%至2%,因此承受压力并不大。同时,如果节能灯的成本上升能传导到终端产品,或将拉近LED照明产品与节能灯之间的价格差距,对前者获取市场份额产生利好。

  在此利好下,已有部分节能灯企业转向LED照明产品的生产。雷士照明董事长吴长江即表示,目前公司70%的销售来自节能灯,但未来五年内,LED照明产品收入比重将达到50%。与节能灯相比,LED照明产品在节能、环保及使用寿命上均具较强优势,但由于价格劣势,目前仅用于公共照明及酒店、广告灯箱等高端需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