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汉白玉之乡:限采后重返精雕细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13:43 来源: 新京报

  有句俗语:“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

  这里的“大石窝”正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北京汉白玉之乡——房山区大石窝镇,大石窝的汉白玉堆砌出了“北京城”。

  从汉白玉的开采到加工雕饰,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大石窝镇是华北地区唯一出产汉白玉的地方。

  相传自汉代开始,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均采用大石窝的石材,所谓“玉砌雕栏”,洁白如玉,称之为——汉白玉。因其清润素雅、富丽庄重、宜于雕琢而被当做吉祥的象征。

  游历京城,四处可见大石窝的汉白玉。从天安门前的华表、故宫的太和殿云龙御路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从毛主席纪念堂内的毛主席坐像到钓鱼台国宾馆、明十三陵,所用的石料和石雕技艺均出自大石窝。

  近年,在机械化引入之后,大石窝镇的汉白玉工艺在经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为了免遭失传的命运,如今,这里开始对汉白玉产业的发展进行着更为理性的长远规划。

  2006年,大石窝镇汉白玉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往昔

  手工雕刻学成需三年

  走进大石窝这个千年古镇,不时出现的古建,让这里充满历史气息,抬头可见山峦叠翠,山脚层层巨大泛白的岩石一目了然。

  今非昔比,从汉白玉的开采挖掘、运输安装到加工雕刻,现代化脚步已让这个古老行当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局面,现在大部分石材的粗加工用的已是机械切割,像雕刻这样的“细活儿”,也有了电气化的加工工具。

  镇上最大的精艺雕刻公司院内,和镇上大多数石材加工厂一样,堆满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的石雕,工人们一片忙碌。

  今年63岁的高玉明,是镇里打狮子的石匠,已干了40个年头。他说,与过去纯手工时代不同,上个世纪90年代引进机械化,开采变得更加便捷;但机械雕刻总归是少了一些灵性。

  “过去,要学三年才能学成。”回想起年轻时,高石匠记忆犹新,学习各种动物、人物的雕刻方法,特别讲究“尊师重道”。

  纯手工时代,通常是二三十人一组集体去找大石材,挖土、打眼放炮,抡起30斤重的大锤,在地下10米左右的深处,才能找到1米厚的汉白玉石。运输也是用杠杆原理挪动“大块头”。

  当年,雕刻用的锤子最轻的3斤重,簪子最轻也要一二斤,一旦握不住就打不上石头,经常砸到手脚,血流不止;雕刻时,有个“倒流水”姿势,雕刻时半蹲着脑袋几乎贴着地,站起来会感觉“腰酸腿痛”。

  因经常使用大拇指和小指,这两个指头长满了厚茧子,裂开了缝。石匠们练就了一手的劲儿。高玉明伸出粗糙的双手,即便是多年没再用过去的工具,但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辨。

  担忧

  现代石雕现粗制滥造

  工业化将科学技术引入大石窝,而另一方面也让商业气息渗入汉白玉行当。

  “现在作品更多的是赚钱,文化意识逐渐淡薄。”汉白玉文化传承人宋永田说,他如今是大石窝镇上最大的精艺雕刻公司总经理,大石窝镇汉白玉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用的就是他的名字。

  作为传承人,宋永田对汉白玉文化有许多担忧。他介绍,真正手工精湛的师傅已不太多,有的年龄较大、长期不做手工,好多年甚至不见人影;很多东西粗制滥造,加上劳动强度高,质量不能保证。

  据大石窝镇副镇长李学文介绍,由于近两年来,北京市要求关闭矿山,大石窝有北京市批准的惟一采矿证,但只允许限量开采;24个村的小公司近百家,目前正在进行合并,大规模的公司约有四五家。

  在宋永田看来,不少厂家把赚钱放在首位,很多汉白玉遭到浪费,雕刻不再像过去那么细致,作品中缺少感情,缺乏语言。“就拿主席像来说,现在的人做不出来,整个像里充满着对主席的敬佩,现在人达不到。”

  过去石匠手艺大多父传子承,而现在镇上设立了培训班,一个外来打工者进行一两个月培训,就变成了熟练工,很多速成作品没了灵魂。

  老石匠高玉明深有感触,当年他打了一对1.8米高的石狮子,那是仿明清两代的狮子,打了300多天。当一件作品完成后,高石匠满心喜悦,甚至舍不得卖掉。

  “那件活的确做到家了,四面瞧着都特别精神,神态很到位。”言语中,高玉明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特别在“点睛”时,比其他狮子多花费了10多天,雕刻时,甚至都看不到有石渣往下掉,精细程度可想而知。

  如今,他干活计,已是半机械化,为完成任务,和年轻人比效率,已是力不从心。

  展望

  减少浪费提升艺术价值

  宋永田并没放弃对民间工艺的支持。

  他提倡“用心去领悟艺术的灵性,潜入雕琢的精髓”、“与前人对话,把传统工艺移植到现代艺术中!”

  为此,宋永田提高了对公司产品的质量要求,一般产品不接也不做。“狮子一对比,质量不同,价格不一样。就像买名牌衣服,和普通牌的不一样。”宋永田在想尽各种办法,帮助支持老师傅使用手工,提供销售渠道,提高价格。

  他认为,现在的状况是,民间艺人的地位、名誉和产品不对等,书画大家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名分,劳动成果得到认可,而民间工艺局限性很大。如果地位提升了,恢复民间工艺并不是难事。

  汉白玉改变了大石窝人的命运,毋庸置疑。大石窝镇共有24个村,1.2万人口,而从事开采加工的就占了三分之一,好的石匠一天能赚到300元。

  汉白玉为镇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年经济收入达2亿元左右。

  “汉白玉毕竟有限,目前,含杂质少、密度高的优质汉白玉,约有80万立方米,每年限制开采2000立方米。按照这样的进度,还能开采400年。”大石窝镇副镇长李学文介绍。

  为此,大石窝镇不仅禁止传统破坏生态环境的爆破开采方式,并考虑将汉白玉从建筑材料向艺术品转换。

  李学文介绍,今年房山区牵头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汉白玉文化艺术节暨汉白玉雕刻创意大赛,主题“传承历史,创意未来”,本届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众多专业设计师和民间雕刻艺人参赛,还有部分高校学生。

  “现在20%-30%的汉白玉用来修复古建筑。也有一些企业、个人、外销的订单,如果都做成3米的石狮子,对于石料而言太浪费,现在开始向旅游、小商品发展,用料小也能做得精致,对于保护手工传统有好处。”他说。

  据悉,该镇从去年开始,注重对小工艺品的加工生产,并进行了批量生产;还开了一个雕刻艺术学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此学习绘画和雕刻。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仲玉维

  一般产品不接也不做。狮子一对比,质量不同,价格不一样。就像买名牌衣服,和普通牌的不一样。

  ——汉白玉文化传承人宋永田

  汉白玉毕竟有限,目前,含杂质少、密度高的优质汉白玉,约有80万立方米,每年限制开采2000立方米。按照这样的进度,还能开采400年。

  ——大石窝镇副镇长李学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