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1日 08:50 来源:南方日报
4月底,国家统计局清远调查队公布了清远市的CPI涨幅,3月份清远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9%,比全国上涨5.4%的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比全省上涨5.3%的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
虽然比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低,但不可否认的是,CPI涨幅一直高出“3%”这个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市民感觉到物价越来越高,钱花得越来越快,花钱越来越“阔气”。
本来有钱了才会阔气,但市民感觉到“阔气”的同时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穷,自己的“阔气”是被逼无奈。这是错觉还是真实感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各类专业人士,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角度,找出助推市民未富先“阔”的神秘力量:物价涨得太快,钱越来越不值钱,花钱像流水一样,不得不“阔气”。
“月光”成家庭每月常态
“月光族”以前是形容刚毕业出来工作的年轻人,不懂得节约和储蓄,将每个月的收入全部花光。而现在,刚毕业大学生“月光族”已是必然,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加入到“月光族”的行列。
“每个月的收入要精打细算,才能收支平衡,否则,还要倒挂。”家住新城2号区的刘婕,孩子读初中,买了一套二手房要还贷,夫妻俩月收入共7000元。“每月3000元的伙食费,还贷2000元,购买衣服及家庭其他支出,7000元的收入每月一分钱没得剩。”刘婕告诉记者,“衣食住行样样贵,三口之家晚上吃一顿丰盛点的晚餐,买些鱼和肉,肉菜成本就要50元,中午吃快餐3个人也要30元以上,早上一杯豆浆两个包子就要4块,手机费夫妻俩两个每月要200块,再加上交通出行费用等等,每个月都没有钱剩。”
不仅是“月光族”,当下的家庭还是名符其实的“房奴”、“卡奴”、“孩奴”,全家举债过日子,“样样都是生活必须的,该花的一分都少不了,感觉自己很‘阔气’。”
未富先“阔”体现的是市民的无奈,节节高升的物价是其中重要原因。
从近几年清远的CPI涨幅可以看出物价的涨势。根据统计资料,清远2010年CPI涨幅累计3.4%,2009年CPI涨幅虽然有0.5%的下降,但2008年全年居 民 消 费 价 格 总 水 平 上 涨4.5%,2007年也达到3.6%,一直在高位运行。以食品和居住类为例,从2007年至2010年,食品类价格涨幅分别为8.0%、9.8%、1.8%和5.0%。居住类2010年涨幅为3.3%,2011年3月,清远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4566元,比2月份上涨2.25%。这些刚性支出的不断提高,让市民的钱袋子瘪得很快。
横向比较清远物价较高
刚从东莞调来清远工作的小李告诉记者,本来以为从东莞到清远,花钱可以节省点,不像以前那么“阔气”,但事实是,清远的物价水平与珠三角地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与同属粤北山区的韶关比较,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记者比较了清远市和东莞市、韶关市201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东莞市201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9年上涨2.8%,韶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9%,增长幅度均小于清远。衣食出行方面,记者询问了东莞和韶关的一些朋友发现,三地生活成本中清远全面超过韶关,在吃饭和出行方面与东莞不相上下。记者了解到,清远的一顿快餐在10-12元左右,与东莞持平,高于韶关8元的平均水平,在乘公交车出行上,清远公交2元起价,距离较远的两站之间公交票价在3.5元左右,而东莞和韶关则无论距离远近相对保持在2元,其中韶关有不少1.5元票价公交线路,票价3元公交线路较少。
而在收入水平上,据统计资料显示,清远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716元,韶关市为31873元,略高一些,但清远的物价普遍高过韶关,市民感叹“我们是粤北山区,但是物价却是珠三角水平”。
对于清远市民感觉未富先“阔”的感受,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范闽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清远物价不低的原因。他认为,清远虽处粤北山区,但清远与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很近,两地流动性很大,两地物价水平有相互传导的因素。他以快餐举例,在原材料成本相差无几的前提下,如果清远的价格低于广州,那么清远快餐老板赚钱就会少于广州,那他则会去广州做快餐生意,因此,清远地区的快餐价格最终会调整至广州水平。
学会把钱用在刀刃上
针对未富先“阔”的现状,市民要么降低生活质量,节缩开支,要么成为“月光族”。理财专家建议,在此情况下,市民需要“将钱用在刀刃上”。清远市某银行理财师陈先生认为,“月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市民要做的是将“月光”中支出的部分转化成投资,以便在将来可以获得收益。
陈先生建议,首先,市民应对自己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划,细致到每天的支出,算出每个月的刚性开支,看收入与刚性开支是顺差还是逆差。如果是收入高过刚性开支,则将盈余部分进行再投资。如果是刚性支出和收入持平或略低,那么则需要精简节约,省出一部分资金进行投资。陈先生建议,每月固定投资比例应不少于收入总额的10%为宜,市民可拿这部分收入进行相关理财投资,如果资金较少,可考虑购买相关人寿、健康险等,为以后的健康买一份保障,如果盈余资金较多,可适当进行一些风险较高的投资。
南方日报记者 张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