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企海外分红为何屡屡引发质疑

2011年05月19日 07:32 来源:东方早报

  长期以来,许多投资者总有这样一种感受:那些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对境内投资者甘愿扮演“铁公鸡”,却对海外投资者格外慷慨。

  刘涛 

  长期以来,许多投资者总有这样一种感受:那些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对境内投资者甘愿扮演“铁公鸡”,却对海外投资者格外慷慨。近日,一则“北京燃气去年99%的利润在香港分红”的报道引发轩然大波,再度触动了内地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尽管该公司所属的北京控股集团随即否认了这种可能性,声称该公司在香港的派息率并未明显超过其他H股红筹企业,但依然无法打消许多投资者被歧视的感觉。

  无独有偶,今年3月,坊间也有传闻称,中石油当初在美国上市时尽管只融资了29亿美元,但上市头四年累计向海外投资者分红超过百亿美元;而中石油回归A股时融资额高达668亿人民币,但2007年派发给国内股东的分红却不到6亿元人民币。对此,中石油也一再出面澄清,其无论是在境内还是海外发行股票都是同股同权,分红比例并无差别。

  事实上,内地投资者的质疑并非没有根据。对于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如果剔除A+H股、ST股等公司,2009年现金分红水平大致在30%左右;而在香港上市的内地红筹企业的现金分红水平很多都在40%以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博士曾经总结了“A股市场十大怪”,其中第四怪便是“A股遍地铁公鸡,飞到香港竟下蛋”。

  从专业角度来看,对于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当然可以有多种解释。例如,人们可将其归咎于历史和习惯的差异。一般来说,海外成熟市场的分红水平一般都在40%~50%,而我国A股市场则长期徘徊在20%~30%的水平。不难理解,境内企业在不同地点上市,多少总要“入乡随俗”。

  此外,发行价设置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内外分红差异的重要原因。多年来,企业在国内A股上市时常常以高溢价发行,这势必带来投资成本过高、回报过低等一系列问题,其结果就是,投资者只重视搏差价,而企业也根本无须以分红当卖点。2010年报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有多达119家公司最近三年内“一毛不拔”,即便我们剔除掉没有分红能力的ST公司,仍有60只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客观地看,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肥水外流”的现象。但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偏偏国企会成为众矢之的?

  首先,在当前通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水、电、油、气等居民日常消费品价格轮番上涨,令公众对垄断性国企的负面评价上升。例如,对于北京燃气海外慷慨分红的报道,一些网民将其总结为,“北京人民心疼烧气,燃气公司拼命涨价,海外股民痛快分钱”。

  其次,国企者,国之公器也。尽管国企事实上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封闭的特殊利益集团,但在国人心目中,它依然身披“国家队”战袍,令公众对其在履行社会责任和承担公平正义等方面存有较高期待。一些国企在享受垄断暴利的同时,不但很少有回馈社会的举动,反而不断与民争利,甚至屡屡向国家伸手要钱,这也强化了公众的不满。

  因此,对于国企而言,唯有在财务和治理结构上不断提高透明度,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积极回馈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新闻,对得起“国字号”的荣誉和公众的信任。

  (作者系宏观经济分析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