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吴晓灵:中国央行权威性太不够

2011年05月21日 11:30 来源:东方早报

  称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早报记者 杜琴庆

  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昨日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央行目前权威性太不够了,中央银行应该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今后金融监管改革的大趋势。

  吴晓灵认为,中国2003年形成了“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格局,提高了货币政策制定和监管技术的水平,但至今没有形成监管协调的常规机制。监管协调不能只是“三会”间的协调,而应该由“一行三会”组成,财政部也应该是重要的观察员。

  监管割裂或埋金融风险

  “在国外,无论是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处置金融风险过程当中,谁都不会挑战中央银行的权威,但是在中国,中央银行的权威太不够了。”吴晓灵说。

  吴晓灵指出,虽然金融监管方面中国拥有政治优势——有国务院在统筹,很多金融问题化解看起来没有太大问题,好像中央银行权威性不够也没有酿成大的问题。但是,长期这样下去,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弊病,尤其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如果人民币想有一席地位,中国现在的这种金融发展状况,将根本无法适应。

  吴晓灵分析说,中国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都发展得非常不够,体现在监管体制上面,即过度实行了机构监管,完全排斥了功能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好处是可以控制一些风险,机构的风险有人负责任,但是最大的弊病就是割裂了市场,各个监管当局实行不同的监管准则,这样会埋下金融的风险。

  她指出,本次金融危机表明,央行是惟一能在短时间内向金融体系和社会注入流动性、恢复市场信心的权威机构,中央银行如果缺乏对金融监管信息则会延误最佳时机。

  吴晓灵说,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并不能提高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要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这个职能,只有央行能够承担,这是由央行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因为只有中央银行垄断了现钞发行权,才具有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才能够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采取措施来拯救市场的信心。

  “金融大部制”不现实

  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吴晓灵强调,要尊重央行的权威性和知情权,并且拥有在必要的时候(并不需要常规检查,而是在有疑问的时候)对金融机构的检查权,因为对银行的检查权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实施,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先决条件。

  不过,吴晓灵也提到,要求目前“三会”格局回到改革前央行独揽并不现实,但在“现行一行三会”格局下,央行权威地位和权利必须赋予,央行必须要有信息的知情权和必要时候对金融机构的检查权。如果维持“一行三会”格局,对于央行在获得监管信息方面应该得到充分的保证,现在保证得不充分。

  吴晓灵指出,应妥善处理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与消费者保护的关系,三者形成协调与制约的有效搭配,才能利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产生的腐败。

  事实上,沿袭自美国的中国“一行三会”监管格局,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其弊端日益暴露,对于交叉业务领域的监管,各监管机构争权力、推责任的情况严重存在。当时,对于中国金融大部制的改革也被市场广泛争论。但后因会造成“一只眼看市场”形成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而停滞。

  吴晓灵的观点是,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央行与监管机构各自定位,中央银行管宏观政策,“三会”机构管微观监管。其次,应处理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之间关系,以功能监管维护市场统一秩序,以机构监管保证单个机构的审慎合规经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