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屈宏斌:房价下跌无碍银行资产安全

2011年06月08日 11:44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焱  

  为抵御持续至今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近三年来中国信贷增长年均达到25%的水平,这一显然过快的增速状况引发了中国银行业信贷失控的担忧。房地产市场的紧缩和调整会不会造成系统性银行风险?表外信贷的大量存在是否已导致紧缩政策失效?如何化解数量庞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威胁?

  针对上述普遍受到市场关注的三大信贷谜题,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别给出了答案:首先,信贷紧缩已开始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产生抑制作用,但不会引发系统性的银行风险,因为住房抵押贷款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目前仅分别占全部银行资产的不足15%和10%。综合来看,中国房产市场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不会崩溃。

  屈宏斌表示,大量迹象显示,去年10月以来密集出台的紧缩政策已经奏效,不仅银行间拆借利率有所上升,民间信贷市场的贷款利率同样大幅上升,紧缩政策成效显现。对银行贷款与地方政府基建项目投资回收期限的不匹配现象,他认为中国政府有能力在这一问题威胁到金融稳定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住房按揭不良贷款率低

  在史上最严厉的房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一年后,种种迹象显示这些政策开始见效。房产销售萎缩、信贷紧缩以及保障房的大量推出,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引发大城市房产市场出现调整。这对始终处在调控风口浪尖的银行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屈宏斌表示,房价调整不太可能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他分析,首先,中国的房产市场虽然过热,但杠杆率较低,这意味着家庭及银行的房产敞口仍较有限。对家庭而言,虽然近两年按揭贷款量迅速增加,由2008年末的3万亿人民币激增至2010年末的6.2万亿人民币,但根据汇丰的计算,城镇家庭拥有按揭贷款的比例仅为6%左右。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仅占总贷款余额的13.4%。事实上,住房按揭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在过去四年内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去年更处于0.3%的极低水平。

  其次,虽然在过去五年内房产开发商的贷款激增,若房产市场崩溃,信贷风险极大。但一季度末对房产开发商的直接贷款仅为2.49万亿人民币,占总贷款余额的5%。即便加上对房产的间接贷款如信托贷款等,该比例仍为10%不到。这也印证了近期压力测试的结果:即便房价下跌30%,对各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最后,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且家庭部门的杠杆率较低,中长期潜在的住房需求依然旺盛。中国每年有1000万人口迁入城市,中期内房产市场尽管可能存在供求结构错配的情况,但难以出现总量上供大于求的局面。以上这些因素将会支持中国房产市场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不会崩溃。

  2央行紧缩政策正在奏效

  去年10月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努力使信贷增速回归正常水平,这是抑制通胀一揽子政策的关键环节。屈宏斌分析指出,“中国央行主要通过数量化工具而不是加息来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目前紧缩政策已经奏效”。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义货币总量及信贷增长大幅放缓,过去两个月,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从近30%的峰值降至月均16%(与年末16%的目标及长期均值相符),4月份信贷增速同样从2009年3季度同比近35%的高点降至17%左右。紧缩已使整体信贷环境趋紧,观察官方和民间贷款利率的最新变动不难发现,尽管基准利率自去年10月以来已四次上调(累计100个基点),但实际贷款利率仍然高于基准利率。截止4月,55.8%的银行贷款利率超过基准利率,而2010年4季度这一比例为42.8%。民间贷款利率的上升最为明显:据某项调查,3月份温州民间贷款年化利率平均飙升至18.5%,这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近三倍,高于前两次紧缩周期(2004-05年及2007-08年)的民间贷款利率。

  紧缩性政策显效的另一大影响,表现为实体经济在偏紧的信贷环境下已经开始降温,但没有必要担心过度紧缩和硬着陆的出现。从历史上看,目前17%的信贷增速远非过紧。在金融危机前十年(即1998-2007年),中国年均不到15%的信贷增速和16%的M2增速支撑了近10%的实际GDP增速。一般而言,M2增速通常领先GDP增速约3个季度——2010年下半年近20%的M2增速与今年2-3季度逾15%的名义GDP增速(或扣除高通胀后约9%)的实际GDP增速是相吻合的。

  屈宏斌认为,为抑制通胀,未来数月央行仍需保持紧缩政策。预计未来数月将有两次准备金率上调(100个基点)和一次加息(25个基点)。“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下半年通胀的大幅降低。”

  3地方融资债务风险可化解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有数据显示,2010年末这一数字达7.7万亿人民币(即2010年GDP的20%),目前这一规模可能更大。由于这类长期项目多数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银行债务,即项目回收期与其债务期限错配严重,导致市场担忧这一问题引发银行危机。

  屈宏斌认为,对此无需过分担忧,因为与南欧及其他国家公共债务不同,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为政府运营支出融资。因此,债务的增长同时带来了政府资产的增长。换言之,债务增长并未导致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许多项目确为经济发展所需,因而能产生足够的收益来偿还债务。从宏观角度看,中国货运占全球总量的25%,但中国的铁路网仅占全球总规模的6%,这意味着中国铁路投资的收益远高于全球平均数。事实上,上市公路企业的盈利在中国股市全部上市公司中居于前列。即使是那些现金流不足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仍有责任进行投资。在屈宏斌看来,中国政府一定会优先采取措施防止这些项目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政府将采取何种措施在这一问题波及银行体系之前加以解决。可行方案至少有三个:一是中央政府可代表地方政府发行更多的长期建设债券,使地方政府能够偿还用于公共设施项目的贷款;二是中国政府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债券以偿还现有贷款并为未来项目筹措资金;三是出售国有资产以偿还地方贷款。地方政府目前仍拥有20000多家国有企业,其中70%以上有盈利。地方政府还拥有自己的收费公路、港口及其他有商业价值的资产。出售这些资产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偿还那些投资无盈利基础设施项目所产生的债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