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曙明:全球最低奶业标准何以能出炉

2011年06月20日 17:15 来源:检查日报

  李曙明

  在日前牛奶行业一个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提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6月19日中央电台“经济之声”)。

  “全球最低”的说法,来自以下数据: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蛋白质含量每百克2.95克,而修改后的标准是:细菌总数上调为200万个,蛋白质则下降到2.80克。社会进步的过程,是人的需要不断被更好满足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生产工艺完善,向百姓提供更好牛奶,是企业的责任。而有关部门需要做的,是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将这种责任固定。由此观之,牛奶标准不升反降,尤其是细菌含量一下子提高到原来4倍,很难说正常。

  “这个标准是世界上最差、最低的标准,像蒙牛出口都退回来啦,出口转内销,牛根生走后门,把牛奶推到广东,在广州消费啦,2500吨呢。”王丁棉说的是否是事实,我无从判定,但却让我想起今年4月网友通过微博(http://weibo.com)发布的一条2008年的视频,时任蒙牛CFO的姚同山在面对香港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我们发到香港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4月28日中新网)虽然后来蒙牛予以否认,但承认与不承认,视频就在那里。如果“最差的牛奶我们喝”是事实,那么,不升反降的牛奶标准,就无形中承担了“帮凶”角色。

  对于牛奶标准降低,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认为是“从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2.95。乳品企业按照2.95国标来执行的话,这样的牛奶都要倒掉”;“养殖环境比较差,细菌数真正按50万来规定,也是绝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定格200万,就能保证奶农生产合格的奶”。“维护奶农利益”,这“帽子”挺大,但让人疑惑之处在于,如果维护奶农利益要以降低牛奶质量为代价,那么,当200万个细菌的标准仍不足以保证牛奶“合格”时,标准是不是还要再降?在标准制定者眼中,百姓权益究竟被置于何种地位? 如此漠视百姓权益,也让人对“维护奶农利益”的说法生疑。

  这样的标准,究竟维护了谁的利益?按照王丁棉说法,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百分之九十五没有被采纳”,“伊利、蒙牛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是他们起草的,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作为中立方,标准制定者本该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但比牛奶企业更中立的专家的意见95%不被认可,对企业意见却“言听计从”,让人感觉王丁棉“绑架”的说法,或不是信口开河。

  “全球最低标准”,令人吃惊。而比“全球最低标准”更值得反思的是:这样的标准何以能出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