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邓海建:给土地问责一点宽容与时间

2011年07月08日 19:11 来源:重庆晨报

  7月7日,国土部监察部公布土地问责结果,共有73名地方政府官员被处分。媒体注意到,公布的问责结果中,涉及的地方官员大都是三、四线的城市及城区,不涉及京沪等一线城市,也没有省会城市。此外,在这73名被处分的官员中,最重处罚也仅为降级处分。(7月8日《新京报》)

  土地问责的雷声响了一年,雨终于下来了。有人说,这是一次艰难落地的问责。因为国土部去年6月就公布了问责时间表,“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作为中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全国覆盖的第一年,将根据检查结果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实施问责。然而数月过去,连约谈也并未如期而至,一度被公众质疑为问责“爽约”。

  事实上,相关部门显然低估了问责的难度:这次问责是依据2009年度的卫片执法检查结果展开的,全国2859个县的海量数据要逐一核对。国土资源部对违法的事实进行认定,监察部根据国土资源部审核认定的违法事实,再对责任追究的意见进行审核。但不管怎么说,公众对“土地问责”的期待,显然离不开几个客观背景:一是建设用地非常紧张,土地价格高得离谱,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已经成为诸多民生问题的导火索;二是土地使用与管理中的矛盾已经成为“转型期阵痛”中的顽疾,来自拆迁一线的桥段经常突破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这个时候,“土地问责”与其说是就事论事,不如说更想杀鸡儆猴,寄望重典治乱象。

  面对眼下的问责结果,不少人可能觉得有些“大失所望”:比如被问责的地方官员大多“分量有限”,而问责的手段似乎也是“温柔得很”,既不解痒、更难解恨。但客观而言,对于第一份土地集中问责的“成绩单”,能在复杂的土地政治格局中高调而出,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事情。因本次土地问责再次彰显出国家捍卫18亿耕地红线的决心,体现了权责利对等、不枉不纵的究责作风,这无疑会对社会传递出“耕地红线、高压带电”的价值信号。更重要的是,就眼下而言,它足以体现中央政府严肃土地政策、调控房产市场的意志,也为2010年度土地执法检查起到了示范作用。

  解构总比建构容易,批判总比理性更容易迎合情绪。一步到位的“土地问责”,或者说指望“土地问责”能让房价直接跳水,既缺乏制度常识,也悖逆市场逻辑。给“土地问责”一点宽容与时间,这比吹毛求疵地咒骂更重要:一方面,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生违法用地2.3万件,涉及土地面积13.6万亩,其中耕地5.1万亩。尽管东部、中部地区违法用地同比下降,但西部地区发现违法用地面积则同比上升50.6%。事实说明,不能忽视对三、四线城市及城区的土地问责工作;另一方面,土地问责属于事后罚单,而从违规构想到违法事实,中间必会经历立项、评估、审批、建设等诸多环节,尤其是与失地农民的博弈,而一旦违法事实即成,即便雷霆问责,很多可以避免的损失最终恐怕还是财政埋了单。因此,对“土地问责”寄寓过多热望,也不符合行政执法的现实。

  给“土地问责”一点宽容与时间,既是为了更好的公共监督,也是为了循序渐进的问责。(邓海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