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日企不施农药将带来鲇鱼效应

2011年07月13日 10:41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彭兴庭 

  2006年,日本三家公司合资在山东莱阳租种1500亩地种粮养牛。日企不施农药化肥,主打无害产品。据悉,由于不采用化学手段,日企租用田地产量仅为当地人所种田地的一半,5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牛产牛粪,改善土质,产出无公害农作物,农作物喂食奶牛,再产出高品质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乳品受冷落。而日本企业瞄准的,正是中国企业“让出”的市场。(7月12日《新京报》)

  以往,日资企业在中国行事向来低调,就怕触动了中国人那根“民族主义”的弦,搞不好又是一次“抵制日货”,得不偿失。而日企的这次高调接受采访,则显然其已经摸准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从三聚氰胺,到乳业国标,在中国国情的口号之下,在什么“南北之争”的口水战中,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一次次地被牺牲掉。而中国乳制品行业似乎从来不相互攀好,而是比烂。当国内乳企品牌信誉扫地的时候,日企的这种“种粮养牛不施农药”,无疑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对于食品安全领域的信息、规范,没有专业人士的解读,广大消费者是不太懂的,也不知道那些数据的具体含义。而中国的这些企业呢,他们似乎很享受这种“信息不对称”,也企图借这种不对称一而再、再而三地愚弄消费者。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市场普遍缺乏诚信的状态中,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往往依据企业的平均诚信水平来进行。这种折中行为,使高质量企业的价值无法实现,于是,只好选择退出市场。当低质量的企业以造假横行于市的时候,一个次品市场就形成了。在这个市场中,尽管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最终仍是一个满盘皆输的“囚徒困境”:奶农、奶企、政府、消费者,没有一个是赢家。我国乳业面临的种种信任危机,正是这种困境的表征之一。或许,这就是次品市场的诅咒。

  当乳制品市场成了一个“次品市场”,诅咒如影随影,国内品牌的信誉度逐渐耗尽的时候,他们的末日也不远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像现在这个日资企业,他们5年如一日地付出,“人气”已经在积聚,收获的必将是诚信和广阔的市场认同。对于国内企业品牌的集体沦丧,除了哀其不幸,更多的是怒其不争。食品生产厂家要摆脱这种诅咒,还真少不了鲇鱼效应。

  过去,国内食品市场还是一个典型的“草莽时代”,以乳业为例,大家各占山头,各自为政,为了攻击对方甚至不惜放假消息。在这种状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独立品牌作为产品质量的信号发送机制效果不明显,大家使用更多的是价格策略。现在,从苏丹红开始,到三聚氰胺,再到各种毒产品的曝光,人们已经逐渐觉醒。以前,对于食品安全,人们过分依赖行政检测,事实证明,这也是靠不住的。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增长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在可预见的将来,食品安全独立品牌的构筑将变得有利可图。

  记得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的时候,蒙牛股价大跌,牛根生写万言书“求援”,声称“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说到动情处,牛根生甚至声泪俱下。如今,面对“在华日企种粮养牛不施农药”,我看,这才是国内乳企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你们继续不思进取,继续凭借信息不对称蒙骗群众,等待着的,将是被彻底抛弃。

  SourcePh">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