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公经费不能止于最详尽地公布

2011年07月13日 10:30 来源:长江商报

  ◇ 本报评论员 詹万承

  11日,审计署公布“三公经费”,成为迄今为止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数据显示,审计署2010年“三公”决算数为2488.7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费近617万元、公务接待费865万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1229.65万元(平均每辆车5.41万元),公车费用占“三公”支出49%。(7月11日《新京报》)

  不愧是审计署,果然够专业。在成为第六个公布“三公经费”中央部门的同时,也是公布内容最详尽的中央部门,不仅告知了公众“三公经费”的各项去处,更有2010年预算与决算的对比。此前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中科院虽先后公布各部分“三公经费”,但均不如审计署的公布详尽细致。

  在目前整体的“三公经费”公布环境之下,审计署理应受到各界褒奖,这不仅是简单基于其本身所具备专业水准的评价,更是因其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更具操作性的样本。从科技部短短几十个字的“三公经费”公布说明,到审计署目前被称作最详尽的公布,这当中所体现不只是中央部门之间层递的进步,更显示了“三公经费”公布机制从初步探索到渐成雏形。

  自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以来,中央部门细化公开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就正式提上了议程。虽目前仅有6个中央部门公布其“三公经费”,但我们应该看到公布的趋势,明显是朝着越来越清晰的目标迈进的,也就是在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后公布的中央部门,其相应压力也就越大,因为既要比照之前的已公布的中央部门:不能再走回头路,又要在既有的基础上有所延展:公布更详尽、去向更合理。

  所以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率先公布的“三公经费”的6个中央部门,其经费在众多中央部门里应不算数目庞大的一类,总体而言其金额并未与人们的预期相差太远。但是实际上,这无疑就给尚未公布“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带来了压力,至于如何化解,是选择继续沉默,不对期待的民意做出回应;还是迎难而上,促成“三公经费”公布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亦甚至整合经费数目,给出合理假象,目前还不得而知,只能是拭目以待。

  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属于部门自身审核,并未有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参与,公布情况多大程度上吻合现实开销公众无法得知,只能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再来推算经费去向明细。比如,根据2010年审计署及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的公务车辆编制数和实有数均为206辆,全年车辆运行费1114.65万元,我们可以得出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5.41万元的结论,然后在以现实的生活经验为参照依据,判断其合理与否。

  详尽地公布已算是一大进步,但“三公经费”又不能仅止于详尽地公布。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更应该探究其公布真实与否、其经费流向是否合理,而要做到这两点,完全寄托于部门内部的审核公开显然又是不够的。当然,这6个中央部分身先士卒公开无疑还是值得肯定的,那么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又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呢?依据今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其“三公经费”,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