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没有金刚钻别做发言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7 12:59 来源: 新闻晨报□晨报评论主笔 许莽
王勇平被免职,乐见者有之,惋惜者有之,不解者必亦有之。
来自铁道部的决定并未附加任何解释,也就是说,目前尚不清楚王勇平究竟因为犯了哪一项(或几项)具体的错误而遭到行政问责。但无疑,一切都与“7·23”动车事故有关。
备受压力的铁道部需要做些什么,以给公众交代。除了道歉、努力善后、在系统内部进行反思并诉诸一系列整改措施,最能反映其“态度”的追责举措,在酝酿了约三个星期之后,终于出台。这次,他们选择了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这位内地最早一批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成员,在那个气氛空前紧张的夜晚,用两次创造性的即兴发言将他的单位置于窘境,并使自己迅速成为社会公众讥嘲的对象。
他没能扮演好 “救火队员”的角色,他火上浇油;他没能平滑部门与公众的摩擦,他激化矛盾;他没能准确地把握“口径”,他自选动作……所以,他的遭际似乎注定不可避免。他在那天新闻发布会上没能起到的作用,通过今天的下课,部分地得到了补救。
不过,不应忽视的细节是,那天他没有说过“无可奉告”,他没有照本宣科、拿准备好的稿子对付媒体,他也没有弄虚作假、编造谎言,换言之,他本可以采取更为安全稳妥的方式,但他试图表现得像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正如他当年在培训班学到的那样。真的很有些悲剧的意味,只能说,新闻发言人这个行当太难了,尤其是当部门面临重大危机或紧急关头,得需要多么灵活的头脑、多么机敏的反应、多么精确的判断、多么果断的决定,才能做到不失言、不失职、不失德啊。
不愿宽恕王勇平那两句 “名言”的人们想必会抛下一句“咎由自取”,然而,可能也有人会困惑于“为什么是王勇平”。他显然不是事故责任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不是……
犯低级错误的远不止王勇平
人民日报:这是中国新闻发言人的现状
虽然有时候说什么不说什么并不由自己决定,但可以做到“不知道的不说,不清楚的慎说,没有把握的不乱说,必须说的好好说”,掩盖真相只会引发官民对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据人民日报8月12日报道
“应该说在当时的舆论氛围下,一个新闻发言人能够不回避,能够坦然面对记者前所未有的逼问,没有怒发冲冠离席而去,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由于缺乏媒体的从业经验和传播素养,也犯了一个资深发言人不该犯的低级错误,没有体现发言人在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算得上王勇平的老师,在谈到王勇平“我反正信了”所引发的舆论风暴时如是说。
但王勇平绝不是个例,而这正是目前中国发言人现状的集中体现。他们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报纸的头条,但他们也时常会卷入舆论的漩涡,遭来广泛的质疑;他们是信息的传播者,却也是信息的过滤器。他们有时是消防员救火队,有时却是适得其反火上浇油。职业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他们却总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就是中国的新闻发言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认为,在中国从事新闻发言人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实行,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新闻发言人大多如履薄冰。很多地方新闻发布也只是形象工程,发言人名单和电话是公布了,但并无后续,甚至新闻发言人成为了某些政府官员拒绝媒体采访的盾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超认为,网络确实使新闻发言人面临极大挑战,而且微博(http://weibo.com)用户通过互相“关注”、“转发”、“目标推送”,可以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模式下的“协作传播”,从而挖掘或逼近事实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如果不告知真相就会漏洞百出。
史安斌认为,好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忠实说,迅速说,首先说”。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寻求部门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制造社会共识,而不是引发官民对立。有的发言人认为说什么不说什么并不由自己决定。但新闻发言人虽然改变不了事实,却可以做到“不知道的不说,不清楚的慎说,没有把握的不乱说,必须说的好好说”,作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新闻发言人在避免对立、减少摩擦、消除误解、传递诚意方面是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