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黄小鹏:货币政策应该与食品价格直接相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09:31 来源: 证券时报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假如两男一女遇到风暴后漂流到一个孤岛,不同国家的人分别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如果这三人是英国人会……,如果是法国人会……,泰国人、新加坡人、台湾人又会……(为政治正确计,以上省略300字)。最后,你猜如果是这两个男的是大陆中国人会怎样?答:这两个男人对如何争抢美女兴味索然,却每天一人拿着一份报纸,在研究宏观调控政策什么时候放松。

  这个笑话对近年来资本市场偏执性地关注所谓“政策拐点”现象,讽刺得够辣,够到位!

  说到赌所谓的政策放松时间点,恐怕这一年多以来,人们的预测是一次次落空了。最新的动向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撰文分析经济形势时,再次强调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加上前几天,央行出人意外地扩大了存款准备金缴交的基数,宏观政策“放松”的时间点恐怕再一次要比人们预期来得更晚了。

  人们期待中的“放松”屡屡被推迟,罪魁祸首当然是通货膨胀。从去年下半年许多人认为通胀是小问题,甚至还鼓吹要拥抱新一轮增长周期,到今年上半年认为通胀会前半年高后半年低,再到6月份见顶论落空,转而认为前高后不低,最近一年多来的通胀形势已经出人意料地演化成一种迁延难愈、颇为折磨人的慢性病。

  通货膨胀病根是货币过多,这不用多说。但同样是病,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的治疗效果好,也有久医不见效的。通货膨胀这病由最初的小病变成了现在的大病、慢性病,问题到底出在哪?

  笔者认为,这既有当初对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产生误判,进而推出的财政货币力度失当,导致病灶严重的原因,更与病症初发后断症不明、施药不当、治疗策略失误直接相关。

  1970年代,哈耶克曾批判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他们应该为全球性通货膨胀负上大部分责任,因为他们鼓吹政府可以扩张职能、刺激增长而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很类似的是,今天中国这种局面的形成,经济学家难逃其责。到了今天,将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通胀归因于货币超发已基本成为共识。但在去年下半年,通胀首次突破安全区域之时,这一观点并没有成为主流,将通胀归罪于美联储的直升机、中东的动荡局势、气候的反复无常、商人们的奸诈的做法十分流行。既然病因在这些方面,那自然而然的政策结论就是,不必对货币政策作出大的调整,最佳治疗方案是:象征性地提高一下利率,以增加农业生产作为主药,辅以行政手段打击各种“投机”,然后就是静候美联储“改正错误”。

  我姑且把这种思路,称之为“鸡尾酒”治疗方案。虽然中国人现在生病绝大多数人都会径直去看西医,把中医当作首选的寥寥可数,但在治疗通胀这件事上,中国的决策者、经济学家乃至民间老百姓,大部分对这种中国特色的鸡尾酒疗法有天然的亲切感、信任感,将其吹捧为中国优势、外国人掌握不了的独门医术者也不少,通胀病发初期,自然而然地求助于这种疗法,而本能地加以否定的人并不多。

  今年6月份通胀超预期,彻底宣告了鸡尾酒疗法的失败。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治疗方案中的主药鼓励种菜并没有收到正果,相反,我们看到了菜农亏损自杀与居民菜价居高不下并存的这一奇怪现象。鸡尾酒疗法失败之后,主药才开始有转到货币政策上来的迹象,但对于利率工具,决策者仍然是犹豫不决,保持着一贯的温柔态度。

  回顾最近几轮大通胀的演化及其规律,我们不难发现,除了1988年那一轮通胀主要体现在工业类消费品上以外,在1992年、2006年、2010年开始的几轮通胀中,食品价格的上涨无不首当其冲。从直观上看,食品价格的波动与气候、动植物疫病存在非常直接的关系,似乎与利率之类的货币状况扯不上号,基于这种表现现象而制定的鸡尾酒疗法一再作为首选方案推荐给决策者。这一方案的特点是,首重增加农业生产,再辅以其他一些五花八门的措施,货币政策一开始总是摆在最次要的位置上。换言之,这些人是要将通货膨胀中的食品价格剔除之后的所谓核心通货膨胀作为观察通胀是否能够接受的指标。然而这种思维至少犯了两大错误:

  一是在食品消费构成中国居民最大消费类项的情况下,当期食品价格是居民形成通货膨胀预期的最主要因素,而通胀预期将直接决定下一期的实际通胀。要将通胀预期降下来,最直接的途径是将当期通胀降下来,而降下当期通胀的最主要努力,就是把食品价格降下来。对于老百姓来说,只知道物价涨了,钱毛了,是食品涨了,还是其他的什么阿猫阿狗涨了,无关紧要。所以,那种将所谓核心通胀作为关注目标的做法,更像是自欺欺人的掩耳盗铃之术。从这点来看,朴素的老百姓远比那些头脑更复杂的经济学家要聪明。

  二是错误地认为食品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没有关系。如果说第一个方面的错误,导致他们认为食品上涨无关紧要,进而对通胀形势麻痹大意,那么,第二个方面错误的直接结果就是严重轻视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屡屡开不出正确的药方。

  我的观点是货币政策与食品价格直接相关,因而在治理以食品上涨为突出特征的通胀中,货币政策一开始就要成为最重要工具,即便不是唯一工具的话。从货币政策到食品价格,中间传导环节复杂,表面上没有气候、疫病那么容易被人理解,但这种传导机制对食品价格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货币扩张导致投资、消费兴旺和资产价格上涨,这些因素最终会通过劳动力价格、化肥、农药、饲料的成品,转化成食品成本,加上终端销售中的物业租金,一起传导到居民餐桌上的消费价格上升。从过往几轮治理通胀的情况看,都是在鸡尾酒疗法收效不佳后才转向更加重视货币工具的作用,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也是货币政策。

  要避免通货膨胀成为慢性病,进而避免治理成本的上升,首要的是破除那种食品价格非通胀的自相矛盾的逻辑,远离那些鼓吹提高通胀容忍度之类的荒谬言论。只有把病因病理弄清楚了,治疗方案才可能对路,才可能事半功倍,否则,陷入那种鸡尾酒疗法思维之中,就逃不脱通胀慢性病的折磨。

  作者:黄小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