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沉着应对欧美减速 定向宽松大有可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9:58 来源: 《财经》杂志

  近来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权威机构纷纷下调了对欧美的经济增长预测,最为悲观的看法是“二次探底”已成定局。此一变局如果兑现,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否导致目前的宏观政策变调,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亦是决策不容回避的重要变量。

  日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应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

  此文引发广泛解读,有不少论者视其为货币政策整体上将由紧转松的信号。考虑到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应对中,货币政策由于未能及时调整而饱受诟病,这样的解读自有其一定道理,但结合现实,这很可能是过度解读。

  但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决策者也需避免照猫画虎。当前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是,即使全球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中国当前面临的格局与2008年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目前的全球经济背景之下,中国可能会面临新一轮的出口增长减速,并因此导致GDP 减速。但与2008年底相比,中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有了明显降低。

  2007年和2008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外部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冲击了出口部门,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而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强劲增长9.4%,但净出口的贡献为-0.7,已变得无足轻重。因而即使外部经济环境继续恶化,中国经济可能受到的冲击程度也会小于2008年。

  与2008年底相比,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严峻的紧缩政策调控下,依然保持了较为适度的增长。这既体现了保障房建设的对冲效应,也是市场运行惯性所致。这就为经济紧缩政策赢得了回旋余地,因为2008年底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指标在雷曼事件之前已经严重恶化,相应带动投资等数据显著恶化,与外部需求回落叠加,对经济增长带来了明显冲击。

  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启动,也为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可能恶化提供了支持力量。中国在本轮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增速,主要由投资等内需推动。不断上升的工资水平、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以及税收改革,也有利于推动国内消费的不断增长。当前,与外需部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升值以及外部市场动荡等多重冲击相比,旅游等内需部门增长强劲,消费增长稳定。

  从区域增长结构看,随着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的转移,中西部的投资增长开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更为均衡。而“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开工项目投资的增加,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中国官方PMI指数五个月来第一次出现上升,即使扣除季节性因素,也表明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通胀压力未减。虽然8月通胀可能出现回落,但是下半年CPI环比上涨的季节性压力仍较大,尤其是食品价格的回落尚不稳固,进入冬季后部分食品价格存在季节性反弹的可能。而PMI中的购进价格指数从3月份以来再度出现上升,其绝对值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表明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此外,经济学界逐渐达成另一个共识,由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成本推动的通胀水平可能是中期现象。凡此种种都表明,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健的基调。

  中国央行日前宣布将扩大存款准备金的基数,将目前的普通存款扩大至保证金存款等,这表明货币当局意图通过此举来限制银行的表外业务。与此同时,此举亦将限制市场的流动性。这也表明央行尚未改变目前的货币政策立场。

  我们也应看到,在同一篇文章中,温家宝也指出,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速有所下降,但与正常年份相比并不算低。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考虑到前两年基数比较大,货币存量比较多,增加的绝对量不算少。因此他强调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宜继续稳健的同时,在保障性住房、中小企业融资、农田水利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助于民生改善以及经济结构转变的局部领域,“定向宽松”政策则大有文章可做。

  当下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依然较低,包括保障房、水利设施和有助于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污染治理、教育、医疗等领域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遭遇涝灾,显示了城市资本存量提高的空间依然存在。

  上半年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到7月已经实现6.67万亿元,同比增长30.5%,财政支出则仅有5.1万亿元,这为未来的财政支出提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政府在加大财政和税收手段引导消费上也有较大空间。比如,可以借鉴其他国家采用过的临时减免个税(退税)、现金补贴、发放消费券、发放股权等刺激消费的手段;加速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和建设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