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茉楠:全球经济遭遇逆风 中国要学会逆势而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5 13:59 来源: 新浪财经

 

  2011年新浪金麒麟论坛的主题聚焦于全球化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探索”。我想,这是一个新的时点上的新思考,中国对外经济如何寻找新的突破。再过两个月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的日子,可以说入世十年,中国已经逐步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全球贸易大国。我国的货物贸易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2009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到9.6%,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在对外金融领域,我们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2010年,中国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54.1%,中国从一个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大国变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国,更是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变为了对外直接投资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近些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中心“由西向东”开始转移,中国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新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双边贸易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中国与东盟、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贸易额分别增长37.5%、47.5%、43.1%、59.5%和42.4%,并成为这些国家顺差的主要来源国。贸易收支平衡持续改善,顺差与GDP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今年前3季度,在“我国进口增速高出出口增速4个百分点,我国外贸顺差同比收窄10.6%,减少127亿美元,贸易顺差与外贸总值的比值为4%,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在“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的政策指向下,我国贸易平衡的格局正在动态平衡中逐渐改善。

  此外,中国内需活力渐趋形成,对欧美经济依赖度下降,对对内部需求的依存度开始上升,而中国更是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扮演着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世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但展望未来,这种繁荣景象是否能够持续也并不容乐观。从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的大趋势看,全球经济也没有延续去年快速增长格局。随着上一轮刺激政策效应的逐步衰减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增长率在去年年底“筑顶”后逐季下滑,全球性增速放缓势头进一步显现,“失业”、“债务”、“重建”、“通胀”,美、欧、日以及新兴经济体要面对的经济难题各有不同。尽管未来世界经济不会出现“双底衰退”,但发达国家债台高筑仍将是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隐患,资产负债表的艰难修复、中长期增长放缓以及主权债务危机解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决定着世界经济未来几年内还将低速徘徊。在“缺需求、缺方法、缺信心”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性与风险可能进一步上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性非常大,主权债务的“金融堰塞湖”效应还将严重困扰全球经济,拖累全球贸易的复苏。

  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全球贸易流量总体出现下滑态势。全球制造业降温,新订单增长下降,进一步压制全球贸易需求。经合组织(OECD)报告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商品贸易增速大幅放缓外需下滑态势由发达国家进一步向新兴经济体蔓延。七大工业国(G7)和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今年二季度的进口增速仅为1.1%,低于第一季度的10.1%;出口增速则从7.7%放缓至1.9%。就我国外贸形势而言,尽管前三季度,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2.56万亿美元的水平,但外围冲击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已经体现在逐级回落的态势上。

  与此同时,汇率干预和贸易保护倾向正在加强。在全球需求严重低迷的背景下,各国都有“各自为战”的冲动,一些国家开始纷纷收紧国内市场,祭起投资保护和贸易保护的大旗,这些人为因素都可能使全球经济再次遭遇“逆风”。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二次放缓也极大地催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释放。受累于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萎缩,欧美贸易保护浪潮迭起,而新兴经济体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和贸易保护措施也开始增多,比如,今年年初至今,来自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涉华贸易救济案件多达40多起。商务部数据也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期美国参议院通过《2011货币汇率监管改革法案》,再次向人民币汇率发难,并将人民币汇率与贸易补贴挂钩,中美贸易紧张局势陡然升级,传统贸易领域的争夺不可避免。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作为需求端的美欧国家正在被迫调整发展战略,降低负债率、提高储备率,转变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减少贸易赤字的失衡,而作为供给端的中国也面临着,要素价格、劳动成本以及货币升值的多种压力,多年来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出口高速增长的景象不可能为续,“大进大出”的增长模式也走到尽头。

  现在,中国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我们要以“优势”克服“劣势”,要从“眼睛向内”转向“眼睛向外”,学会以全球应对全球,而不是以中国应对全球,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要积极主动的通过转型和“走出去”开拓全球市场。

  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中国资产规模、国内储蓄、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基础条件。2002年至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52%。“十一五”期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增长35%,增速是“十五”时期的4倍。中国海外投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根据商务部数据,2004~2008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量比头五年上升6倍,流量上升20倍。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最新《世界投资报告》也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大国。

  然而,海外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资产份额的快速提升,也意味着海外投资风险的日益加大。我们的海外投资不能仅仅考虑规模和速度,而要考虑如何利用全球的分工体系和产业链,在微笑曲线中尽量向两端延伸,以期获得更高效、更有价值的资源整合。这里,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的民族产业领跑,通过在海外建立各类孵化器,利用全球的技术、管理、人才以及本土化的要素资源,打造全新的产业链,促进企业和产业升级。这样,不仅在规模上形成体量,也在产业链上形成合作,拓展中国海外的经济利益。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