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中国需要更多的铜陵改革模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5 08:14 来源: 南方日报

  周虎城

  铜陵市昨天发放了安徽省第一张居住证。该市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全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安徽这个内陆省份延续了50多年的二元户籍将逐渐消解。纵观铜陵改革史可以发现,改革是铜陵市自1988年以来从未中断的主题词,尤其是1991年铜陵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思想大讨论,可谓轰动全国,有力地撬动了因极“左”思潮泛滥导致的改革停滞的不良局面。

  还记得《铜陵日报》上的那篇《醒来,铜陵!》吗?“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历史不允许我们躺在计划经济上酣睡了。必须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陈腐、封闭的思想观念开刀。”那时,小平同志的南巡尚未开启,意识形态的迷雾笼罩在神州大地,改革的停滞让有识之士扼腕叹息。但叹息是没有用的,改革者更需要的是行动,是以改革的举措冲破那些迷雾,冲破那些阻挠改革的栅栏。一切旧的体制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有其革故鼎新的理由,关键在于是要充当旧体制的守护者,还是要担当改革的先锋战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打盹的时候,总有遭遇一些沟沟坎坎的时候,改革过去不可能一帆风顺,于今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实上,无论处于哪个历史时期,改革都没有一帆风顺过。

  改革为什么从来不能够一帆风顺?是因为改革必然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者与一些人的价值观相悖。这些人出于利益也好,出于价值观也罢,都可能起而反之。因此改革常常会出现反复。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铜陵的改革反复得少,乃至于形成了持续改革的氛围呢?窃以为,主要原因是铜陵一是形成了改革的传承氛围,任何一个当政者如果不搞改革,将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二是铜陵形成了促进改革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形成了推动改革的政绩评价体系,只有搞改革才能够得人心,只有搞改革才能够获得提拔,如此一来,人人岂不争相为改革而工作?早在1990年代初期,铜陵实施“砸三铁”开始,就已经把干部管理列入了改革计划,那是全国较早的以改革为先导的官员政绩考核试验;三是形成了用改革来获得发展,用发展来支撑改革,再用新的改革取代旧的改革的动力机制和良性循环模式。有的地方曾经搞改革搞得好,但一旦经改革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便很容易被旧改革势力阻断新的改革,因而导致改革被中断,过去的改革者变成了现在的保守者。铜陵能够冲破这一模式,不断地以新改革破解旧改革的弊病,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当然,铜陵的改革经验远不止此。但一个地区能够在20余年的时间里孕育出解放思想、革故鼎新的独特气质,能够为中国展现一个持续改革的改革模式,既是改革先行者的强力前行,使改革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也是改革继承者的如琢如磨,让改革创新拥有气贯长虹的态势。和铜陵一样,广东也曾为改革提供过各种各样的模式,这是属于一切改革者的荣光。不同的是,广东改革更早,区域更大,面临的改革难题更多更复杂。怎么办?唯有咬牙把改革推动下去,让改革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这当然是不容易的,但好在广东同样拥有具备魄力的改革者,铜陵可以醒来,广东也一样通过思想解放运动而醒来。广东已经醒来。

  应当承认,目前在中国改革事业上出现了一些争论,也出现了一些否定改革、批评改革的杂音。这都是正常的。没有任何改革是尽善尽美的,批评的声音可以让改革者不断查漏补缺,把改革推向新高潮。只要一个地区形成了持续改革的动力,形成了支持改革的氛围,批评会成为良药,而恶毒的攻击不过是改革大车前挡路的螳螂。邓小平同志一手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需要改革者们承继下去,只有持续的改革局面,只有更多的改革新模式才能够告慰总设计师的中华复兴梦。

  改革,一刻也不能停歇,改革,永远不能停滞。铜陵如此,广东如此,中国亦如此。改革大势,浩浩荡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