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韩晓波:上市国企应该带头现金分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9 14:43 来源: 天津网-每日新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韩晓波

  最近,投资者都在热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以下简称“二金”)进入A股市场的话题。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表示,要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他指出,可以将全国近2万亿的养老保险资金和2万亿多的住房公积金组织起来或者委托给一个机构,学习社保基金进行投资。

  此消息一出,多少给了市场一点提振作用。周五下午,沪深两市出现了突如其来的拉升。虽然可以视为最近一段时间暴跌之后的反抽,但股民们肯定也会关心这样的问题:“二金”的4万亿,如果真的入场,不管怎么说,那也是资金面上的重大利好,A股也许就会变“抽血”为“输血”了。

  可以说,在今年股市一直惨淡的背景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关于救不救市、如何救市的讨论。再就是先救市还是先“治市”的争论。一边是争论在进行,一边是A股市场持续的下跌,尤其是年底以来,连续跌破多重所谓“铁底”。那么,在“抽血”仍然继续,“造血”机制依然缺位的情况下,单纯的“输血”,不管是输4万亿,还是输8万亿,真的能吸引来“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吗?退一步讲,“二金”真的愿意进场吗?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过去的10多年,中国股市零涨幅,投资者整体性巨额亏损。任何的救市资金在进场前都得掂量掂量,自己能赢利吗?甚至,自己能全身而退吗?正如《华尔街日报》刊文《中国股市还有救吗?》

  答案是:当然有救!只要肯分红就有救!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连续这么多年的高经济增长率,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是响当当的,为什么偏偏就是股市上不去?中国人的钱,到处乱窜,哪都去,就是不进股市。说到底,中国股市缺的不是钱,而是信心——甚至说信心都不准确,准确地说是缺乏信任。股票如何让股民信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股民看到真金白银。所以,任何的“利好”都只能沦为炒作的题材,只有实打实的现金分红,才是真正的利好。

  清华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逢明教授,前不久提出一个惊人的观点:上市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除了法律法规规定的若干扣除外,应该首先全部派发给投资者,同时政府管理层方面给予分红公司自动在市场上融回部分或全部分红金额的再融资便利。宋教授还指出:对于某些行业,尤其是某些作为蓝筹股大公司的上市公司,应该强制性地要求高比率分红,并且在红利派发方面制定稳定的、甚至是稳定增长的红利政策,使得这一类股票的定价机制回归到直接的红利流定价。其中最后一句话至关重要,也是宋教授的理论的核心:只有红利,才是股票定价的正确依据,才是公司价值的准确反映,必须让股价回归到以红利流为指征的本质上来。

  我们注意到,宋逢明的这个观点不是近期的心血来潮,早在2009年年初,那还是上证指数刚走出1600多点低谷不久的时候,宋逢明就明确指出:强制性要求企业高比例分红,可把股东和高管层真正结合起来,中国股市的“大小非”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对于现金紧张的企业,可以采取发行红利票据的方式加以实现。——不但有原则,而且连具体措施都有。

  而分红问题一直是中国股市多年来的痼疾,有一批公司是著名的“铁公鸡”,多少年来一毛不拔。即使是那些分红的公司,股民也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分红的同时进行除权除息,每股分多少,股票的价格就要下降多少。看着每股成本是下降了,但资产总额一点没增加,还要交点税,只能指望着“填权行情”出现才能有一点真正的赚头,而事实上“填权行情”这么多年并没有真正出现过。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像发达国家的股东那样,拿着股票不卖,等着一年一年分红利,并打算在你死了以后把股票当遗产传给后人,那么结果就是你的财产只见缩水不见增加。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还是分红太少,除权除息以后,人们仍然觉得你这股票不值那么多钱,“填权行情”就不会出现,只能是贴权。只有分得足够多,除权除息后的股价才会有吸引力,才有可能出现充分填权。

  什么样的公司最有条件也最有义务率先实行高比例现金分红?毫无疑问,那就是国企,特别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国企。一俟拿出真金白银分红,“大象”不起舞才怪。那时候,中国股市即可满盘皆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