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毒牛奶产自粗放式扩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7 18:2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评论员赵民望

  可以预见的是,很多事情不会因为年关将至而画上句号。眼下爆出的“蒙牛纯牛奶检出强致癌物”的消息,表明备受公众关注的乳品安全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国家质检总局24日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抽查发现蒙牛、长富纯牛奶两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其中,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对此,蒙牛已在其官网承认了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此外又表示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

  从程序上看,一切没有什么不对。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监管者面对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第一反应就是严查,第二就是从监管层面亡羊补牢。自2008年三鹿奶粉被爆出含有“三聚氰胺”以来,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切。随后几年,涉及地区广泛、品牌众多的奶制品问题不断出现,某些品牌牛奶甚至无人问津。无视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野蛮生存法则,在付出惨重高昂的学费之后,食品生产行业开始反省自救。而监管者的强力介入,也给予了公众以希望和耐心。期待牛奶就此成为一种安全放心的食品的愿望,似乎正在接近实现之中。没有料到的是,蒙牛却生产出了强致癌的牛奶。

  就监管者来说,及时发布涉及公共安全的信息就是进步。质检总局的检测报告显示,蒙牛问题产品的检测方为远在福建的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福州检验中心。由此可发现,目前检测机构都是交叉检测,比如说内蒙古的检测机构也会到四川来检测。尽管不能就此杜绝食品安全问题,至少监管者建立的监督网已经显效。

  肯定监管者的努力并不等于不需要深挖毒牛奶产生的根源。蒙牛乳业所称的“蒙牛在市场上销售的所有产品均为合格产品”有待验证,公众大可放心监管机构的作为。不过,作为一个信誓旦旦要做一个负责的企业公民的蒙牛,挽救公众的信心却需要从自己开始,仅有承诺与保证没有说服力。

  梳理一下蒙牛乳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食品领域安全事故的病原所在,企业的生存壮大似乎就只有扩张一条路可走。为了争取乳业老大的名号,去年在有中国“乳都”之称的呼和浩特就爆发过恶性营销的“抹黑门”事件;围绕液态奶市场份额的竞争,两家企业奉行的都是丛林法则,价格、市场成为唯一的手段,质量、品质这些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因素似乎都被抛在了在脑后。就在毒牛奶事件发生前,有消息称蒙牛拟斥资100亿美元收购辉瑞旗下的惠氏奶粉。

  现在,国内两大乳业巨头不可谓不大,遗憾的是,层出不穷的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导致了消费者信心的丧失,而国外奶粉已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

  我们认为,针对乳业困局,当务之急是,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相关企业更应该对自身的粗放式扩张战略进行反省和调整。否则,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到那时则悔之晚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