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蒙牛欲获信任需证自我监测有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16:10 来源: 京华时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吴乔

  蒙牛要想恢复公众的信任,检讨其监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才是正理。

  牛奶致癌物超标,这对于蒙牛来说可能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从其股价重挫到产品少人问津表明,问题产品尽管只是产于眉山的一个批次产品,但显然社会公众并未把这看成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看成蒙牛对社会公众的一次严重失信。 

  面对这场危机,蒙牛的应对与善后尚难令社会公众满意。诚然问题奶在生产过程中被检出而销毁,和消费者购买的当天生产的产品不是一回事,但人们的疑问是,当天到底生产了多少,问题奶具体是哪一项?既查出问题奶是饲料惹的祸,那其他的饲料还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虽然蒙牛在第一时间道歉,但显然蒙牛需要郑重承诺和做出行动的还有更多。 

  事实上在社会公众心里,是再给蒙牛一次机会,还是不再信任,从根本上来说乃是取决于蒙牛能否自证监测制度的清白。这就是,为什么是质检总局而不是蒙牛查出了问题产品?蒙牛的监测制度有没有失灵? 

  据称,此次查出的问题产品,是质检总局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抽检的。而蒙牛发言人称,在生产结束之后产品出厂之前,蒙牛自己有质量控制部门会进行检测,问题产品是逃不过的。如此各做各事、各说各话的背后,却让社会公众一头雾水,产生的两个重大疑问需要双方来回答。 

  对于蒙牛来说,即使质检总局没来查,自己也能够在出厂前查出来。换句话说,这种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质检总局是没必要过问的,你只需查上市后的产品有没有问题就可以了。对于质检总局来说,自己的监测监管职能是否需要前移?换言之,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抽检有没有必要?如果没必要,质检总局显然是在“找碴”。如果有必要,显然蒙牛的监测制度并没有与这种必要性对接。 

  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出之后,社会公众至少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这就是对食品要从源头抓起,“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监管。国家职能部门必须介入全过程,才能使企业对食品安全问题绝对重视,不敢有丝毫马虎。在这个意义上讲,质检总局在生产过程中抽检是正当和必要的。甚至将来还应当介入源头抽检,才能真正让消费者放下心来。 

  显然,问题出在蒙牛的监测制度反应迟钝。即使它并未失灵,能够在上市前把问题奶检出,也无法弥补其生产过程中的监测缺失。在食品生产中,仅靠最后一道关口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只有因应公众的需要,在生产的开始、过程中、产出成品后都设立检测关卡,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产品逃脱的可能。 

  是以,蒙牛要想恢复公众的信任,检讨其监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才是正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