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集体涨价是否欲自证清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11:47 来源: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怀玉
据报道,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将集体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到2元。三元、伊利公司均证实了乳制品涨价的消息,而部分超市则称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涨价通知。在年关消费旺季临近的节点上,这则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应,许多网民表达了质疑和抗议。(《 新京报》12月29日)
按说企业拥有一定的定价权,涨价降价都是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公众对这次乳企涨价反应这么强烈呢?
先来看看相关乳企对涨价的说法吧——“奶源、包装材料、用工成本一直在涨,乳制品涨价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真是这样,该涨就得涨,消费者也能理解,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总会,总不能做赔本买卖吧?如果消费者对确实应当涨价的商品买不起了,可以不消费或进行替代消费。但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近期奶源价格涨幅并不大,有些原料还在降价,进口奶粉价格也一直在下跌。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不由得想起近日蒙牛爆出的“致癌门”。集体涨价会不会是乳企为“自证清白”而祭出的招术呢?虽然目前身陷麻纱中的只是蒙牛一家,但由于中国乳企普遍存在“前科”,很容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从而诱发全行业的地震。集体涨价,意在给消费者传递这样的信息:看,要是真有什么致癌奶,我们降价都不济事,哪还敢涨价呀?!——果如是,“退财消灾”的古语就得改为“涨价消灾”,那也算是响应中央号召,繁荣“文化”事业了。
作上述揣测的另一种逻辑是,为了消除“致癌门”带来的负面影响,乳企必然要花费大量银子用来打广告搞危机公关,“成本”无疑也会抬高,于是就通过涨价来消化“成本”压力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乳企身上就真的没流淌一点“道德的血液”了。明明是因为自己的贪婪惹出信任危机,理应自作自受,岂能把祸水引向消费者?
当然,我们宁可相信蒙牛、伊利、三元们是为了赶年货采购这“最后一班地铁”,趁着消费旺季涨价捞一把。假如作如是计,那么我万分相信他们的如意算盘肯定不会落空。在中国,“叫花子都有年头年尾”,再是涨价,总得要买一些回去过年的。只是,这样的铁算盘能打多久就不知道了,毕竟,消费者当傻瓜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了。
话说回来,一两家企业趁年关涨价还可看作只是图眼前利益,但众多企业集体涨价,则恐怕绕不过价格管制部门这一关。须知,搞“价格同盟”事关反垄断,我们相信,发改委、物价局等政府部门决不会坐视不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