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大国经济不能过于软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8:36 来源: 南方日报

  大国经济 不能过于“软化” 大国经济重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共融,而非一味地追求杠杆和流量经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正掀起一股向实体经济回归的潮流

  □邓江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是对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及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大国经济重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共融,而非一味地追求杠杆和流量经济。不断“软化”国民经济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实体经济是硬件,虚拟经济是软件

  笔者认为,所谓实体经济就是以使用价值的价值实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活动,而虚拟经济则是以货币的商品化和资本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硬件,虚拟经济是软件,两者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缺一不可。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浮动汇率制形成之后,国家间的金融边界日渐模糊,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虚拟经济加速剥离实体经济,在一些国家(地区),实体经济已由杠杆变成了支点,而虚拟经济则由支点变成了杠杆。货币在与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脱钩以后,失去了退出机制,风险的积累导致了以货币的商品化和资本化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

  向实体经济回归是后危机时代复苏的重要特征

  19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分工有一个重要趋势,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由产品参与竞争走向要素参与竞争,附着在产品中的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相互分离,各国(地区)只要拥有其中一种要素资源的相对优势即可在国际分工中寻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美国的资本和信息技术、英国的金融和创意、德国的制造业技术、日本的半导体技术和中国的劳动力莫不如是。在这一趋势推动下,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大区域分工格局。一是以美国东海岸、西欧为主体的北大西洋经济圈,以虚拟经济为主;二是以美国西海岸、东亚为主体的北太平洋经济圈,以实体经济为主。在至今仍在肆虐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相对较为稳定的是北太平洋经济圈,北大西洋经济圈受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这也反映了实体经济相对虚拟经济有更为稳定的经济特性。失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相当于失去了寄主,难于独立生存。正因如此,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正掀起一股向实体经济回归的潮流。

  大国经济要求“软硬兼施”

  小国经济内部资源和市场有限,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所选定的少数经济部门中,并积极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全力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某一类产业或专业化生产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确立自身在国际经济中某一点的优势地位,但难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选择某一类产业集中发展固然可以使该产业短期内取得国际竞争优势,但发展效应难于全面波及国民经济各领域,容易出现跛脚经济。例如印度的软件、医药等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其他经济部门过于疲弱导致其很难形成综合增长效应和持久的发展能力。我国应该汲取教训,努力构建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利用大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在积极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化新分工的同时,在国内实施合理的产业推移战略,加快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专业化分工。“软”“硬”兼施,金融中心建设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并行不悖,不可过于强调虚拟经济,导致过于“软化”国民经济。

  转型升级是夯实实体经济的关键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不断减弱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低层次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难以为继。制造业利润微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堪忧,大量实体经济企业停止扩大再生产,把产业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用于房地产和金融投资,尤其是很多企业以实体经济为壳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但并不回投实业项目,而是把资金重新投入到资本市场,加倍放大资本乘数效应。金融业利润不断吞噬实业利润,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要不及时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利润,再创实体经济新优势;要不加速滑向虚拟经济,不断“软化”国民经济,积累经济风险。我国大国经济的国情决定只能选择前者的道路。因此,只有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才能推动由劳动力要素优势转为人才、技术和资本的综合要素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实体经济滑坡的趋势,巩固和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