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建立有利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0 14:30 来源: 上海金融报第四次全国金融会议落下帷幕,包括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箭在弦上。应该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金融领域各项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金融资产规模也急剧扩大,目前外储规模、央行资产规模以及储蓄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如何让金融焕发出内生活力,让金融在中国经济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让庞大的金融资产真正发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摆在决策者面前最重要的战略性命题。
金融最基础的作用是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创造一个刺激内需的长效机制,如何推动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都必须依靠本国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和创新,都需要放到总体金融战略层面来加以考虑。因此,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前提就是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
应该说,中国要成为金融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内金融机构从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盈利水平等方面,都较过去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对于许多中小企业以及微观主体而言,却依然接受不到资金的浇灌。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偏好资本密集型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而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甚至存货作抵押,以及足够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才能从银行借到钱。普通制造业在我国早已产能过剩,因此企业必须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顺差加大,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和预期,升值预期进一步导致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动性加剧。因此,怎样让“水”流向不同金融层次,流向经济金融的末梢循环,必须依赖更多的微观和结构层面的改革。
金融如何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这其中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资本化”战略,是当前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国当前应该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体系,而转向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这类创新型产业的金融体系应该作为国家的战略投资体系,通过运用政府财政投入、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投入、资本市场融资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此外,针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应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体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通过设立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如法国的中小企业设备贷款银行、加拿大的联邦企业发展银行、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等,都是政府设立的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可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型银行体系。由于中小型银行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与当地中小企业有着更多的直接接触,尤其是小型地方银行与一些中小企业本身就有着产权关系,内部有着更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最后要积极进行对外金融领域的改革。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已经占全球储备资产的三成以上。截至去年二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975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与此同时,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已经高达46152亿美元,其中对外金融负债26301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9851亿美元。然而从收益率结构上看,中国对外负债的回报率,要远高于对外资产的收益率。以中国持有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计算,我国储备资产的收益约为3%-5%(现在还不到2%),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收益平均在20%左右。按此估算,3万亿美元的储备资产年收益约1013亿美元,1.53万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年收益为3060亿美元,相差近3倍,凸显出我国“负债高成本、资产低收益”的严重失衡局面。未来,如何管理好如此规模庞大的对外金融资产,是国家必须重新审视的。大规模投资于发达国家国债的储备资产流向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要将债权转换为对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经济体的股权投资和权益投资,真正把外储资产用于中国实体经济在海外的拓展,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提高储备资产二次创造财富的能力,真正让储备资产发挥全球化资源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