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流动的社会才有生命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8 18:28 来源: 《财经网》各类现代人文科学对不同国家的研究,均证明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判断,因为“均无贫”,只要机会平等,让人人都感受得到进步的希望,人心才可能安定,社会也才有健康的活力
副总理尚达曼前日在“2012年新加坡透视论坛”上表示,要确保新加坡取得建立包容性社会的目标,政府必须应对三大挑战——为社会底层提供更多自我提升的机会以维持社会流动性、不让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停滞不前、及早为贫困家庭提供协助——并通过持续累进的政策,让国人分享发展的成果。
他正确地指出,在经历数十年的经济建设后,新加坡社会已经到了一个较成熟的发展阶段,社会流动性因而大不如前,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越来越难以依靠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也因此不能单靠社会流动性来缓解。为此,政府有必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以免越来越扩大的贫富差距,伤害国民的相互认同及信任,进而波及公共秩序的安定及和谐。
社会流动性减弱,可能造成一批永远也无法翻身的贫困阶层,显然是政府乃至学界越来越关心的议题。李显龙总理在今年的新年献词中说,随着社会日趋成熟,经济方面的成就已不再是衡量成功的主要标准,社会资本有多发达,人们之间有多互敬互重,民众是否能为大我利益而接受必要的妥协,都是国家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社会价值。他强调,新加坡必须维护包容性增长与社会流动性,作为团结新加坡的支柱。
建国后的一段时期,社会相对平等,国人只要凭借毅力与勇气,都可以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晋升为中产阶级乃至富裕阶层。财政部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出生于1969年至1978年期间的年轻人,来自最贫穷20%家庭的孩子,摆脱贫穷的机会至少有三分之二。换言之,就算是社会流动性相对顺畅的年代,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低收入家庭儿童无法挣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在社会流动性日趋减弱的这些年,情况恐怕会更不乐观。
教育一直被视为低收入阶层摆脱贫困,向上流动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的成熟,中上阶层占据社会大部分资源的情况凝固化,社会底层的孩子,一开始便在教育领域面对不利的竞争劣势。在去年的财政预算案辩论时,当时的教育部长黄永宏医生便宣布,大幅增加大专教育助学金的拨款,收入在最低三分之二的家庭子女都可获得助学金。这么做的政策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教育继续成为促进社会流动的推动器。
在去年5月全国大选后接掌教育部的王瑞杰,在上任后首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会流动性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去探讨,不单是教育的问题,也涉及整个经济结构、就业市场等。最近由六名本地经济学者合撰的一份政策建议书,大约也反映了类似的观点。题为《不平等以及新社会契约之必要》的报告书认为,政府必须更积极地帮助国民,包括增加福利支出、更多财富再分配的措施,以及在决策时突破常规,采取更大胆、更有实验性的尝试。
报告书说,现有的社会经济模式——过度强调增长而忽略分配、社会保障的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安全感、社会大部分收入停滞但少部分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不平等的加大——让人民越来越不满意,并表现在去年5月的全国大选成绩里。报告书因而建议,政府必须改弦易辙,缓解既有社会经济模式所带来的政治紧张。
各类现代人文科学对不同国家的研究,均证明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判断,因为“均无贫”,只要机会平等,让人人都感受得到进步的希望,人心才可能安定,社会也才有健康的活力。新加坡人口基数不大,政府求才若渴,必须通过高薪来留住顶级高官并鼓励人才从政。社会流动性如果减弱,无疑将埋没出身贫寒的潜在人才,不利国家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