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增援欧洲恰逢其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3 09:50 来源: 新浪财经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微博)
最近一个阶段,伴随着中欧领导人的会晤更加频繁, 中方高层频频发出了参与欧洲救助的明显信号,提振了海内外市场的信心。例如,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之后,便明确表示,“中国已经做好了加大参与解决欧债问题力度的准备”;次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等时也表示,“中方将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持行动”;近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对爱尔兰进行正式访问时也提出,中国不赞成唱空或者做空欧洲,并表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 支持解决欧债问题;另外,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承诺,“中国央行始终保持对欧元的投资,并且随着外汇储备增加,还在调增对欧元投资的比重”。
中国决策层的表态,显示中国对于支持欧洲态度越加清晰。而从数据来看,中国增援欧洲的行动或已进行。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去年12月,中国减持美国国债319亿美元,连续三个月持续减持,去年全年累计减持美债594亿美元。减持美元也许可以解读为中国主动调整外汇储备,更多参与购买欧债,促进外汇储备多元化的重要一步。
对于中国参与欧洲债务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用“救助”这一词语其实并不准确。毕竟在全球经济与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中国显然很难独善其身,不利影响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欧洲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与中国出口形势息息相关。而去年伴随着海外需求回落、国内紧缩政策效果显现,中国经济增速逐季下滑,四季度GDP已经回落至9%以下。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拥有3.2万亿外汇储备,其中约有6000亿欧元的欧债。因此,欧洲尽早摆脱危机,对于欧洲以及全世界都是有利的。
从时机来看,当前欧元区正出现一些积极迹象,对于财政一体化的探讨更进一步,德法两大经济体仍然健康,带动支持欧元区经济数据转好转好,此时参与救援欧洲,不仅能获得收益,也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恰逢其时。
具体来看,如果说可以多角度解读欧债危机的话,便是本次危机暴露了欧元区的深层次矛盾,包括财政缺少统一联盟、过高的福利开支、以及过度的劳动力市场保护等问题。值得肯定的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目前欧元区在这几方面已有所完善。一是1月底,德国、法国等25个欧盟成员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通过“财政契约”草案,迈出了重塑财政框架的关键一步;二是希腊同意缩减财政赤字,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援助计划得到通过,短期内平稳了金融市场;三是西班牙通过了劳动力市场改革方案,有助于改变欧洲劳动法属于保护过度的格局。
同时,从经济数据来看,德法经济仍然健康,支持了欧元区的整体表现。德国方面,1月德国制造业PMI指数报51%,重回50%分界线以上。德国1月失业率由去年12 月的6.8%降至6.7%,创1998 年以来新低。德国央行预计,由于失业率下降,且信贷环境良好,德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加速增长。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去年四季度GDP增长0.2%,超出市场预期。笔者认为,只要德法经济不出现大问题,欧债危机便是核心国与非核心国的谈判过程。另外,今年法国将举行大选,明年德国也将进行选举。而政治周期到来可能导致政策更加倾向于扩张性的政策,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不大。
欧洲央行的态度也甚为关键。目前欧洲央行更加积极,量化放松的态度也已经十分明显。去年年底,欧洲央行进行了首轮3年期再融资操作,超过500家银行从该行获得了总额近5000亿欧元、利率1%的低息贷款,为银行提供了流动性,并避免大银行倒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2月底,欧洲央行计划进行第二轮再融资操作,届时抵押品的标准可能放宽,期限也可能将延长。
总之,笔者认为,伴随着欧元区财政重塑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此时参与欧债救助,并不是无底洞,也能获得多方收益。此时参与欧债救助,主要可以考虑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可以考虑参与欧洲债务中的安全部分,如有欧盟和欧洲央行担保的债券,风险则相对可控。这样既有助于借此机会实行资产合理配置,又能获得更高收益。
二是可以多元化外汇储备。今年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的可能性较大,美元也将再次进入贬值通道。而自去年以来,伴随着欧债危机动荡不断加剧,欧元已经贬值较多,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此时也是持有欧元以及欧元资产的较好时机。
三是欧洲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之时,恰恰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绝好机会。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正在加快,例如,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山东重工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股权;国家电网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等,均显示中国公司正在趁此机会加大欧洲的投资。相关数据表明,去年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达到46.1亿,同比增长均近60%。总之,抓住危中之机,也许是当前中国管理层与企业最需要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