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石述思:累死冯小刚是一种商业模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3 16:35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在奉行丛林法则的商业社会,早日成功、获得财务自由是每个角逐者的梦想。

  不过,冯小刚不行——即使他已经名震中华,身家过亿。

  或许,他唯一的牵挂是如何在有生之年拍出中国的《辛德勒名单》或《阿甘正传》,但都需要内心的宁静与全情投入。

  但他却沦为电影圈最忙的亿万富豪,像印钞机一样昼夜开动。

  对华谊兄弟公司来说,他太重要了。

  2011年前三季度,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II》为华谊兄弟带来了9,855.39万票房收入,占当期华谊兄弟全部营业收入的20.48%,占华谊兄弟电影业务收入的54.07%。而2010年同期,冯导一部《唐山大地震》入账2.05亿,为华谊兄弟贡献了近4成的营收。

  过知天命之年的冯小刚累了。

  正在山西拍摄《一九四二》的冯小刚,重复了《集结号》式的煎熬。2月8日凌晨,他因为不堪连续三个月的艰苦拍摄,发微博(http://weibo.com)透露心生倦意,“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对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也许真的到了要和他说分手的时候了。想想还有近两个月才能收工,想想合约里还有四部影片要拍,怎么捱过去?拍电影如果没了企图心,就像没有欲望还要做爱,就剩受罪了。”

  去年12月,他的亲密战友葛优离开华谊兄弟股价连跌5个交易日,累计下跌11.4%。

  冯小刚这次撒娇使华谊股价当日应声跌了1.19%。

  或许是为了公司大局,或许是为了江湖道义和兄弟情,或许是因为华谊为他配备了演艺圈最好的保健团队和心理大夫,冯小刚最后决定继续当公司最牛的种马,再度疲惫上路。

  上市以来,华谊兄弟一直被外界诟病:一是过度依赖一两个大导演和大演员,二是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但这不妨碍2011年华谊兄弟净利润达到2亿,市值近92亿。但愈八成收入来自影视剧,电影更是占据半壁江山。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累死冯小刚”的模式在影视圈比比皆是,比如新画面的张艺谋,再比如电视剧之王高希希。只是华谊兄弟不幸选择了上市,备受资本和舆论的压迫。

  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在市场化的初期,整个影视创作基本被商业主导,票房和收视收益成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没有人有耐心去拍奥斯卡评委们青睐的《艺术家》之类的文艺片,创作一味迎合大众和流俗,以至于披着大投入、大制作外衣的烂片层出不穷,“三分制作七分炒作”成为营销的不二法则。

  当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30亿,电视剧单集成本过230万之际,雄霸电影市场的仍是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等老前辈,没有投资人敢于拿新人轻易试错,毕竟,传播力凌驾于制作力,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明星名导模式要比可能血本无归的新人新导模式靠谱。这直接导致了影视圈正常的新陈代谢,甚至一些女艺人不发裸照或接受潜规则竟永无出头之日。

  在中国阶层固化、上升通道日益狭窄的今天,大量寒门踊跃投身演艺事业,仅云集北京的演艺北漂据说就达10万之中,资源储备相当充分,但又有几个有倪妮那般幸运呢?

  由于常年忽视创作,故事性、艺术性的匮乏成为中国影视的通病。曾有人发出这样的疾呼:每年500部电影、15000集电视剧有几部是留得住的精品?最近,《阿凡达》制片人乔恩。兰道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说:即使面对商业化、高科技的冲击,好莱坞多数制作人仍在坚持这样的理想:为梦想而创作。这无疑是一个深切的提醒。

  尽管很多中国影视牛人在列举种种借口为自己辩解,有市场发育初期说,有中国特色说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容否认的是,运营模式单一、竞争手段原始、创新水平低下、内容贫乏低俗却是通病。

  冯小刚便成了独孤求败式的商业大片之王,被商业资本牢牢绑架,短时难觅接班人。

  这样下去,真担心他将很快成为被人民缅怀的人,不是由于艺术,而是因为健康。

  是解放冯小刚的时候了。

  未来,谁会打响文化产业整体升级第一枪?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