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学雷锋的经济学解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1 10:34 来源: 天津网-每日新报

  在“学雷锋日”即将到来之际,全国上下又掀起了“学雷锋”“谈雷锋”的热潮。经过近50年的沉淀,雷锋已然成了全民心中的道德楷模,“雷锋”二字也已经成为奉献精神的符号和象征。时至今日,对雷锋精神也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解读和阐释,当然也包括今天我们正在尝试的经济学视角。

  提起“雷锋”,大家就会本能地想到“做好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螺丝钉精神”……这些便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元素,细究这些核心元素的本质,便是通过“克己”来“利他”,换成一个经济学的表述,就是通过自己付出一定的时间、金钱、物品或劳动,来满足他人的需求,而且这种付出的最大特征是无偿性,所以我们经常说“做好事不留名”嘛!

  说起“学雷锋做好事”,就涉及“好事”的标准问题。我们认为,一件事称其为好事,首先必须符合被帮助人的需求和意愿。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给站立不便的老人或抱孩子的妇女让座,一般情况下是符合被帮助者的需求和意愿的,那么这样的让座行为便可以称为“学雷锋”。比如,给在冰冻天气中困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们送去食物和水,也是“学雷锋”。

  在这些学雷锋做好事中,老人和妇女得到了座位,饥寒交加的司机得到了食物,也就是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得到了满足,而在经济学中,衡量这种满足程度的术语叫做效用,而对人来讲,增加一个单位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用则被称为边际效用,在现代社会,边际效用最大化已经被当做很多行为的决策依据。还是在上面的例子中,给得到座位的老人或妇女再增加一个座位,对于他们来讲就不那么迫切了,给吃饱饭的受困司机送去食品也不像之前那么迫切了,也就是说,增加的座位和食品对当事人产生的边际效用已经不如之前那样显著了。像这样随着物品和服务的增加而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效应。

  之所以我们又涉及边际效应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当前的“学雷锋”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走过场”的事例。据央视报道,每年3月5日前后,一些中小学生都会集中去一些敬老院“学雷锋”,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谈心说笑送温暖。结果,敬老院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烦不胜烦。而这些学生们则一去无影踪,直到下一年的3月5日。当然,学生们到敬老院“学雷锋”,其良善的初衷本无可指摘,但是,第一批来到敬老院的学生们,确确实实给老人们带来了温暖和欢笑,也就是实现了最大的边际效用,而第二批来到的学生效果就不如第一批,等到第三批、第四批来到,老人们所能体会到的边际效用也许已经为零甚至是负效用了。那么这样的敬老院学雷锋便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效应,对老人们也许已经是一种痛苦而非快乐了,对那些来去匆匆的学生们,则只是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任务”。

  边际效应理论告诉我们,边际效用最大化应该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做好事也要尽量做雪中送炭的事,而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学雷锋一定要常态化,要在老人们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来到他们身边,而不要仅仅是走过场。文/陈庆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