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在稳增长基础上推进改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07:28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要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就需要在二者的衔接处发力改革
本刊评论员
在欧债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复杂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迎来了2012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这一年承上启下,是本届代表委员任期内最后一次参政议政;这一年继往开来,因为第十八次党代会将会在下半年召开。
中国能否在今年克服外需不足及内部结构失衡,继续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仅关乎“十二五”目标的实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对全球能否复苏产生影响。
如何在“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恰如对快行列车进行必要的检修、保养和改造,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稳增长”仍需强调。首先这是稳定就业之需。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不仅无法吸纳就业增量,甚至已有的就业机会也会失去。而就业直接关系民生与稳定。其次是稳定财政收入之需。幅员广阔、发展不均衡及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中国必须拥有一定的财力保障,否则扶助弱势、均衡发展乃至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潜在危机都将成一句空话。再次是稳定民间经济发展之需。必须为面临多重制约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才能给其重振活力提供空间,进而促进民间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从投资主导向自主增长转变的过程中,“稳增长”并非易事。要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就需要在二者的衔接处发力,通过减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推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等举措,以达到 “一石二鸟”的效果。
“调结构”的关键,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应该说改革的动力和力度还有待加强。改革受制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后,由于牵涉的因素增多,改革的复杂度增强,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也增大;二是由部门主导的改革缺乏总体协调性,容易沾染部门利益色彩,影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难以实现协调一致的突破性进展。
改革的紧迫性表现为,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已受制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旧体制束缚,改革需在大胆尝试之外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协调,通过突破那些束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未来再起飞释放新一轮体制能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会议,对如何在“稳增长”基础上推进改革,提出了明确任务。
一是松绑民间投资。国务院有关民间投资的“新36条”颁布快满两周年,但至今还有相当多职能部门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这种状况不应继续下去。对民间投资的松绑关乎垄断行业和服务业的改革与开放,关乎政府对各类经济和市场活动,以及行业准入和资产价格的审批与管制,这一问题在年内会有所突破。
二是缓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国家需要出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尤其是在税费上为他们减负,同时做好服务工作,提升其利润空间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三是推进垄断行业和企业的产权和治理结构改革。垄断行业和企业在中国都是一些基础性、资源性行业和企业,关乎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四是完善税制结构,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长期的税收高增长,不仅对企业压力甚大,成为导致民间经济发展壮大不了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影响民众福利的提高。就当前而言,税制改革重点需要放在具有减税性质的增值税试点上,扩大试点范围。
五是稳步开放金融,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建设。要杜绝类似民间借贷风险的发生,需要构建平等使用信贷资源的融资环境,促进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同时,改革资本市场的制度沉疴,让其价格发现功能得以真正实现,让民众财产性收入增长。
六是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收入分配是影响到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基础性作用发挥的要素。要建立一个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逐步提高大多数民众的收入水平,而这直接与工资的正常增长相关。所以,需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上述改革,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需从现在起,在“稳增长”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