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意大利跨国打假我们情何以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13:43 来源: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2010年7月,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领导下的对外贸易委员会在北京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经收集调查,已在中国市场上发现有60家假冒意大利品牌的企业。这些“伪意大利品牌”号称自己来自意大利,实际上它们在意大利根本不存在。目前,意方在打假的同时,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
打假,是市场、消费领域呼声最高的一个问题,尽管行动频率也在逐年升高,但制售假货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爆出的一则新闻说,拉菲每年产量为24万瓶,但中国市场每年卖出的拉菲达200多万瓶。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也进一步佐证,制售假货行为正以消费层次需求的不断上升而变得越加疯狂。
制售假货从低端迈向高端,是经济发展及收入提高的驱动所致,高端品牌的制售中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故而使当下的制假行为主要集中于类似“拉菲”这样的国际品牌,甚至炮制出大量假国际品牌来攫利。这种乱象自然并非一日之寒,同时因市场监管漏洞、利益盘根错节、事后追责无力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制售假货行为已获取极大的生存空间。意大利专程来中国打假,从某个角度说虽是外力对国内打假能量的一种补足,但同时也彰显出目前市场的制售假货行为已使约束制度有被架空之势。
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本来极易导致商家“败德”行为的产生,若制约疲软,则又进一步降低了不良商家的违法成本,提升了其牟利欲望。近些年,我国的打假力度虽然有所增强,但在涉及一些强势品牌时,依然犹豫与顾虑,一方面是因为品牌树立的不易,但更多的原因是其中有着复杂的利益牵连,导致一些制售假货的不良企业成为漏网之鱼,甚至被打之后仍能安然无恙。去年沸沸扬扬的“达芬奇”事件,在质量问题曝光之后,被舆论和消费者围剿,要求退赔款额达上亿元,但随后曝出与媒体媾和,进行危机公关,并拒付工商部门上百万罚单的消息。类似问题体现出中国的问题企业在各种利益关联的保护下,常常能够突出重围,使原本可以对其形成惩罚的措施和规则基本失效。
意大利之所以在中国设立专门打假机构,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因为“伪意大利品牌横行中国市场扭曲的是整个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的形象,因此只能由意大利政府机构出面。”他们打的并非意大利的企业,而是冒充该国品牌的中国企业,也就是说,意大利实际是在帮中国打假。从功利角度出发,意大利固然是为了不使自身的生产制造形象受损,但从市场净化角度来看,这种爱惜羽毛,进而为维护利益而打击假货的行为,难免令我们心生羞赧。
在意大利进入中国打假领域的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反思的不足之处有很多,例如品牌创立的急功近利,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同虚设,对问题企业的姑息养奸,强调宏观形势却忽略具体问题等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与世界主流经济模式日益趋同的当下,打假问题我们无疑应见贤思齐,唯有如此,市场健康力量才能形成,否则,老要借别人之力帮我们打假,情何以堪?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