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银行业垄断破局正当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16:41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马红漫
银行业垄断格局已束缚了国内金融活力。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西、福建等地调研时表示,“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现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
目前国内银行业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国有大银行长期“雄霸市场”,并坐享高额存贷利差。这一局面掣肘了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导致借贷实体承担了过重的融资成本,并由此降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效率。可见,打破国内银行业垄断已势在必行,相关举措须尽早落实。
现行利率体制为银行业“吸金”打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2011年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5%,而1年-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可见,仅凭传统的存贷业务,银行业就可以确保3%的利息差。而且,在国有大银行垄断市场的语境下,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收费方面也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但与此同时,银行服务质量乏善可陈、承担风险的责任意识较差、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却迟迟难以得到合理解决。究其根源,银行业在市场中占据强势地位,鲜有意识俯身为客户利益着想,更不可能主动内部挖潜、提升服务品质。
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界逐步对外开放的大趋势下,中国银行业迟早都要直面国外同行的惨烈竞争,而当前包括利率制度等在内的行政呵护并不利于培养民族银行业精英,它们甚至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顿感无所适从。恰因此,温总理提出的打破银行业垄断,是我国金融领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一政策指向应当在实践层面尽快全面落实。
事实上,关于打破银行垄断的声音早已有之,并被视为破解中小企业、三农经济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其中,村镇银行就曾经历了从2006年底启动六省试点、到全国推广、再到三年开设千家门店构想的“大跃进”式发展轨迹。但时至今日,不仅千家门店的宏伟规划没有实现,而且其市场份额与拾遗补漏的功能定位也未能实现突破。应当看到的是,一味强调村镇银行数量扩容的思路并不能够切实为其打开市场门路,包括不能发行个人银联卡、放贷利率收入与经营风险不对等、经营地域范围固化等制度限制才是导致其规模化发展受阻的核心原因。除此之外,目前新增的村镇银行多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小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并未成为民营资本涉足金融业的良好渠道。因为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无吸储功能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其最大股东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20%。由此,小额贷款公司要想升级,就必须把原有的控股权拱手让人,相当于将自己多年来的经营成果近乎无偿地与银行分享。这样的规定侵害既有股东的权益,在感情上也难以为原有股东所接受。恰因此,村镇银行在具备草根性、地区性的同时,还必须在其运作模式中体现出高抗风险能力、高收益的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够让村镇银行成为国内银行垄断破局的先锋军。
打破银行垄断的一个标志,就是实现借贷双方的“无缝对接”,进而在充分的供求博弈中探寻市场化利率的合理区间。村镇银行的扩容实践表明,有关部门只有摒弃固有的制度模式、放手各类银行机构在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规律之下运作,才可能真正吸引民间资本走进银行业。其间,主管部门的职责就在于潜心设计存款保险制度等框架内容,为各类银行的有序竞争营造良好环境。